[实用新型]一种脊柱后纵韧带切除钩无效
申请号: | 01239104.2 | 申请日: | 200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47625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德玉;王新伟;贾连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脊柱 韧带 切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脊柱后纵韧带切除钩。
目前,脊柱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方法及器械有两种:一是分离显露后纵韧带后直接切除,此仅适用于椎管与脊髓容积比较大的脊髓段,操作时需将硬膜囊及脊髓牵拉一旁,然后用刀直接由后向前切除后纵韧带,故多为后路手术中的后纵韧带切除,主要用于腰椎后路手术;二是用普通的钩状神经剥离子,该剥离子由剥离部、持钩部和切除钩部组成,剥离部呈片状,可施行钝性分离;持钩部呈带横纹的八面体柱状,便于用手握持进行操作;切除钩部呈“L”型,其短臂为切除钩,用于分离并钩起后纵韧带,手术刀沿切除钩一侧着力,用其二者夹持之力,切开后纵韧带,再以椎板钳等施以切除。钩状神经剥离子可用于各椎管段的前路手术中的后纵韧带切除,但由于后纵韧带很滑,被钩起时手术刀的着力点在该切除钩的两侧,刀片很容易滑脱,不仅操作不便,且有损伤脊髓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能高、适合于各脊髓段前路手术尤其是颈前路手术的脊柱后纵韧带切除钩。
本实用新型是对上述普通钩状神经剥离子的改进,将切除钩改为圆锥状,圆锥顶部略呈钝圆形,其上方开有两端封闭的钩槽,该槽可容纳常规使用的手术刀尖,用于钩起后纵韧带后,手术刀尖直接插入钩槽内,紧贴切除钩对后纵韧带实施切除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切除钩上开槽,可使手术刀尖在槽内操作,不会出现滑脱现象,不仅使操作简便易行,而且避免了脊髓损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由剥离部1、持钩部2和切除钩部3组成,切除钩部3呈“L”形,其短臂为切除钩4,切除钩4为圆锥状,顶端略呈钝圆形,切除钩上开有钩槽5。
根据脊椎椎体及椎管相关的解剖数据,本实用新型切除钩的规格范围为:
剥离部1,持钩部2和切除钩部3的L型长臂同钩状神经剥离子。切除钩4长度3~5mm,切除钩4根部锥底直径均为2mm,钩槽5宽度0.8~1mm,长2mm~4mm。深度0.5mm;L型拐角均为钝圆角。
实施例1:
用于颈前路手术后纵韧带切除钩的规格可为:
切除钩4长度4mm,切除钩4根部锥底直径2mm;钩槽5宽度0.8mm,长度3mm,深度0.5mm。
实施例2:
用于胸腰段前路手术后纵韧带切除钩的规格可为:
切除钩4长度5mm,切除钩4根部锥底直径2mm,钩槽5宽度1mm,长度4mm,深度0.5mm。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要按常规手术步骤显露后纵韧带,插入切除钩4,沿后纵韧带与硬膜囊之间分离并钩起后纵韧带,使其绷紧,手术刀尖沿持钩部下滑至切除钩4的钩槽5内,并沿钩槽切开后纵韧带,再行常规切除。同一间隙的后纵韧带切除可重复数次操作。
本实用新型制作使用方便,手术刀尖在钩槽内操作,分离及切除后纵韧带时安全性高,避免了脊髓误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91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