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臭氧水消毒机的气水混合器无效
申请号: | 01240429.2 | 申请日: | 200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4853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0 |
发明(设计)人: | 许金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金山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 |
代理公司: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吕宏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水消毒 混合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水消毒机中的气水混合器。
由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危胁。工业排污,汽车尾气的排放、农药、化肥、除草剂、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饮用水氯含量的增加等都对大气、水源、蔬菜、食品等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因臭氧具有强氧化、瞬间杀菌、消除异味、脱色、分解等特性,所以已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医院、印染、造纸等行业的排污处理,还应用于海水淡化、养殖业、食品加工、医疗卫生、空气净化、洗浴保健等领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也出现了适合民用的臭氧水消毒装置,其主要是将产生的臭氧气体通过管道直接充入水中,使水中溶解一定量的臭氧,再用臭氧水对食品、蔬菜等进行消毒处理。这种结构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因臭氧为气体,充入水中就形成气泡上升至水面后爆裂。所以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当低,也就不能达到灭菌消毒的理想效果。虽然有些技术在管道端安装一微孔头,提高了气泡数量并增大了气泡与水接触的表面积,但其溶解能力还是较低,达不到指标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提高臭氧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气水混合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这种臭氧水消毒机的气水混合器其主要是在外壳内具有一纵截面为H型的内套,进水口及进气口与外壳之间连有直管,直管的下部和出水口的上部均伸入内套内。与进气口相通的暴气头伸入直管内,进水口与直管相通。与进气口相通的止回室内设有一阀片。进水口、进气口、直管和出水口均与外壳连为一体。内套为中间不通的圆筒状,内套与外壳以及直管下部和出水口上部之间均留有距离。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现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气水混合器是用在臭氧水消毒机中而使水中臭氧溶解能力提高的装置。该装置的外套7为一圆筒状,进水口1通过一段直管6与外套7连为一体,下部的出水口9也与外套7连为一体。在直管6的上端进气口2处设有一止回室4,阀片3位于进气口2底下,止回室4的下端连有的网状或微孔暴气头5一直伸至直管6内。纵截面为H型的内套8位于外壳7内,内套8的内外壁均与直管6的下端、出水口9的上端及外壳7保留一定距离,直管6下端和出水口9上端分别伸入到内套8的上、下空间内,以形成一水流的双反冲回转通道。
该气水混合器的进气口2直接或通过连管与臭氧发生器连通,进水口1与水源(即水龙头)相通。
工作原理:臭氧气体从进气口2冲开(压力为0.012Mpa)弹性阀片3进入暴气头5,自来水在1-4公斤的压力下从进水口1进入直管6时会将臭氧气体同步带入而混合运行。当水流通过直管6到达A点受阻后,在圆筒形内套8的导向作用下迅速向圆周方向扩散,这时受阻回压使进水压力部分消耗(即降压),同时在瞬间(约1-2秒)会有部分水流在回压的作用下通过暴气头5进入止回室4而使阀片3将进气口2封闭,起到了保护臭氧发生器免受进水短路损坏的作用。当水流由A点到达B点而转向下流时,A点的回压解除(这个回压只发生在开机后的2-3秒内),直管6内形成负压,已进入止回室4的水在负压作用下迅速回流,随之臭氧气体又重新进入直管6,B点的水流在压力作用下又返至出水口9上端而由出水口9流出。这样,臭氧气体在水的强压力下多次反冲、扩散、聚合,使水分子与臭氧气体充分接触、溶解,即可有效地提高水中臭氧的溶解能力,产生的高浓度臭氧水从出水口9流出,完成气水混合的全部工作过程。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由外壳、内套、直管、出水口形成的双反冲结构,可使臭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程度大大提高,产生高浓度臭氧水具有较强的氧化、分解、消除异味、脱色、灭菌消毒能力,可广泛用于宾馆、饭店、家庭、公共场所、医院、制药、工业废水处理、海水淡化、食品加工、空气净化、洗浴保健等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金山,未经许金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04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远红外线陶瓷加热技术的晶片沾银(铜)干燥系统
- 下一篇:人力压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