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的减振器无效
申请号: | 01240743.7 | 申请日: | 200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4774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20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伟 |
主分类号: | B60G15/06 | 分类号: | B60G15/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新诺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毅萍 |
地址: | 121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减振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的减振器。
现在汽车上普遍使用的减振器如图1所示,有一外筒、内筒,内、外套筒的底部相通,内筒内有一支撑杆,在内筒上端固定有一上固定套用于支撑杆的定位,支撑杆的中部有一上止动圈,支撑杆下端固定有一活塞,活塞的上方有一个当液流向上流时无阻尼通过的单向阀,内筒的下端固定有一当液流向上流时无阻尼通过的单向阀。在内筒的空隙中充有油,而在内、外筒之间的空隙上部充有气体,内、外底部相通位置由于有油而自动密封,防止气体进入内筒。当支撑杆向下压时,活塞下方的压力增大,内筒底端的单向阀关闭,即单向阀的在压力作用下其组件的周边紧密地重叠结合在一起,使油不能迅速地从单向阀周边向下排走,只能从该单向阀的漏油孔中流下并压迫单向阀的阻尼片向下变形,从阻尼片中心向下排走;而活塞上方的压力减少,使活塞上方的单向阀打开,使油能迅速地从单向阀周边向上排走;而当支撑杆向上拉时,其运动刚好与上述向下压时相反。这种减振器的拉压阻尼力是不可调节的,致使汽车只能在一种特定道路和速度调节下达到性能最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器,可改变拉压阻尼力从而增强其减振性能,适应不同的道路和速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减振器有一外筒、内筒,内、外套筒的底部相通,内筒内有一支撑杆,在内筒上端固定有一上固定套,支撑杆上有一上止动圈,支撑杆下端固定有一活塞,活塞的上方有一液流向上流则无阻尼通过单向阀,内筒的下端固定有一液流向上流则无阻尼通过单向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内筒上端开有油孔使内、外筒相通,在开油孔的位置有一控制油孔与外筒相通或封闭的滑套阀套于内筒外侧。
所述的控制油孔与外筒相通或封闭的滑套阀可是一个与内筒外壁滑动配合的套筒,其下方压有弹簧。该滑套阀通过运动惯性来控制油孔与外筒相通或封闭。
所述的控制油孔与外筒相通或封闭的滑套阀还可是一个与内筒外壁转动配合的并在其上开有通孔的套筒,套筒通过电机以蜗杆传动方式控制其转动而使其上的通孔与油孔相对应或相错开,从而控制油孔与外筒相通或封闭。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振器,车轮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即支撑杆相对向下压时,使内筒上部与外筒相通,减少内筒压力,使油能迅速排放至外筒,增加了减振性能,减少了阻尼力,而当拉杆向上拉时则使油孔封闭,维持现有的减振器的内、外筒上端的封闭,拉伸的阻尼力不变。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振器结构简单,只要在现有的减振器的基础上作简单的改进即可,成本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振器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现使用的减振器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1所述的减振器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1所述结构的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图;
图4实施例2所述的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截面图。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所述的减振器有一外筒1、内筒2,内、外套筒的底部相通,内筒内有一支撑杆3,在内筒2上端固定有一上固定套5,支撑杆的中下部有一上止动圈6,支撑杆3下端通过螺母19固定有一活塞4,其与内筒2的内壁为滑动配合,活塞4的上方有一液流向上流则无阻尼通过单向阀7,内筒的下端有一液流向上流则无阻尼通过的单向阀8。基于内筒2的上固定套5开始向下有一个区间,是活塞的非工作区,长度是上止动圈6到活塞4的长度。只要减振器有拉压运动,非工作区总有一个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拉压的阻尼力成正比。这样在非工作区开油孔,油只能流到内筒外,外筒的气体不能通过油孔流进内筒内部。改变油孔的开关,就可以改变阻尼力。故在所述的内筒2上端开有油孔16使内、外筒相通,而不会导致外筒1中气体流入内筒2,而内筒2中的油能流出外筒1。所以在所述的内筒2上端开有油孔16使内、外筒相通,在开油孔16的位置有一控制油孔16与外筒相通或封闭的滑套阀17套于内筒2外侧。
所述的控制油孔16与外筒2相通或封闭的滑套阀17可是一个与内筒2外壁滑动配合的套筒,其下方与底孔片15之间压有弹簧14。该滑套阀17通过运动惯性来控制油孔16与外筒1相通或封闭。在滑套阀上方还有一缓冲胶用于缓冲滑套阀对上固定套的撞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伟,未经刘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07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耐蚀金属管接头的金属加强层复合管
- 下一篇:固定商务电话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