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流式脱硫除尘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44072.8 | 申请日: | 2001-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4991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10 |
发明(设计)人: | 高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立斌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2***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流式 脱硫 除尘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锅炉、窑炉烟气湿法净化技术。
目前国内现有的湿法烟气净化脱硫除尘有诸多型式来实现。不足之处主要是脱硫、除尘、脱水效果差,结构复杂,水溶液循环水量大,阻力高,净化后烟气烟温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脱硫、除尘、脱水效果好,结构简单,水溶液循环水量小,净化后烟气温度高的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上述目的的实现方法是:如附图1(a)所示,进气烟道口1沿主筒体2的横断面切线方向插入主筒体上腔3。主筒体上腔的顶部有喷淋装置4,喷淋装置上的喷头是上下喷射型。主筒体内套一个辅筒,称之谓三相分离筒5。三相分离筒内上方有一个稳流柱6。在三相分离筒上方侧面有一个供烟气从主筒体上腔切向进入的进气口7以及形成切向气流的档板8(如附图1(b)所示)。如附图1(a)所示,三相分离筒5的底端是一个双层筒组成的集液槽9,集液槽底部引出导液管10。主筒体上腔的底板上有一个地漏11,地漏11引出导液管12。三相分离筒下部与主筒体之间设置一个园环形除雾板13,净化烟气出口14,处理后水溶液经溢流器水封15溢出主筒体外。
附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面说明:附图1(a)中,1、进气烟道口;2、主筒体;3、主筒体上腔;4、喷淋装置;5、三相分离筒;6、稳流柱;9、集液槽;10、导液管;11、地漏;12、导液管;13、园环形除雾板;14、净化烟气出口;15、溢流器水封;附图1(b)中,7、进气口;8、档板。
如附图1(a)所示,本装置主筒体2由麻石砌筑或普碳钢加防腐制作。含尘、二氧化硫的待净化烟气经进气烟道口1切向旋入主筒体上腔3。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颗粒与脱硫剂水溶液在喷淋装置4的作用下进行充分混合、接触、洗涤、凝集,然后在附图1(b)所示的档板8作用下,烟气经进气口7切向旋入三相分离筒5的内腔。在三相分离筒内腔,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中的细颗粒微尘与脱硫剂水雾继续进行混合、接触、洗涤、凝集,并在离心力作用下,液滴和尘粒粘附到三相分离筒内壁且形成沿内壁向下流动的水膜,水膜又有粘附烟气中微小尘粒的作用。分离出来的净化烟气经三相分离筒底部引出且旋流上升,经环形除雾板13后,从净化后的烟气出口14引出。
主筒体上腔水溶液与烟气中SO2中和反应后,夹带着尘颗粒汇至地漏11,经导液管12引至主筒体下腔底部。三相分离筒分离出来的水溶液汇入集液槽9,经导液管10也汇入主筒体下腔底部。所有使用后的污水溶液经溢流器水封15溢出主筒体外,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
上述过程的高效脱硫、除尘体现在主筒体和三相分离筒及喷淋装置的有机结合,净化后烟温高体现在三相分离筒置于主筒体内腔,充分利用了主筒体上腔烟气中的高温加热。净化后烟气脱水效果体现在三相分离筒与环形除雾板的有机结合。以上是该实用新型的突出特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除尘、脱硫、脱水效率高,循环用水量少,净化后烟气烟温高,引风机处不易结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立斌,未经高立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40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施工用组合塑钢模板
- 下一篇:变压式排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