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与背投屏幕片同步热胀冷缩的浮动拼装框架无效
申请号: | 01245055.3 | 申请日: | 2001-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4869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崇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崇国 |
主分类号: | G03B21/56 | 分类号: | G03B21/56;H04N5/74;H04N9/31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屏幕 同步 热胀冷缩 浮动 拼装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投幕片屏幕墙的幕片拼装框架,具体涉及一种能较好的适应每一个背投幕片拼装单元进行热胀冷缩变形的浮动拼装整体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屏幕显示已越发为人们所青睐。近年来,在投影电视的迅速发展中,本行业大多数生产厂商和技术人员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采用背投幕片形式上,从而使得背投技术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
从实际应用角度看,目前各项工程对显示屏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大,采用单片背投屏幕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而采用多片甚至数十片背投幕片进行拼装组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但是在大屏幕背投单元的拼接上出现了新的问题,即由于背投幕片热胀冷缩引起大屏幕拼装单元中的屏幕片以及拼装单元之间的变形问题。因此如何进行多片多层正确拼接,以达到超大显示屏拼缝的物理及光学效果,这正是本实用新型探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现有技术中,多片多层背投屏幕的拼接大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销钉法,即在各单片屏幕片之间打孔插铁丝来相互固定。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不需附加装置,但不可能完成多层拼装,而且电视墙拼缝质量较差。第二种是框架法,即采用专用铝型材做成单元框,用来固定每一块背投屏幕片,而每一块屏幕片以及单元框构成一个独立背投屏幕单元,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将独立背投屏幕单元按行和列依次布置,拼装组合成大屏幕背投电视墙。这种方法克服了销钉法的所有缺点,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较先进的拼装方法。但是在框架法的实践中,由于各材料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匹配,再加上屏幕本身的热胀冷缩特性,因此在使用中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使屏幕片表面出现突起、凹陷现象,单元之间出现裂缝、歪曲等不良后果。最终导致图像直线不直等图像变形现象,直接影响拼图效果,大大降低了拼幕质量,严重时还会出现观察误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与背投屏幕片同步热胀冷缩的浮动拼装框架结构,从而较好地满足超大背投屏幕幕片及拼装所产生的变形需要,以保证长期使用过程中屏幕拼缝的物理及光学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与背投屏幕片同步热胀冷缩的浮动拼装框架,由固定背投幕框单元结构拼接并固定在支承框架上构成,所述背投幕框单元由背投幕片与框体沿幕片边缘固定连接构成,所述支承框架由至少两个纵向相隔设置的浮动支承列和至少两个横向相隔设置的浮动支承行组成,每一个浮动支承列由浮动立柱与对应的固定立柱纵向滑动配合构成,每一个浮动支承行由浮动横梁与对应的固定横梁横向滑动配合构成,浮动支承列和浮动支承行中的一种浮动件与另一种固定件固定连接构成浮动支承框架,而另一种浮动件与背投幕框单元的框体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浮动支承列”和“浮动支承行”是从形成支承框架的构件方位来定义的,其含义包括下列两种情况:
1、一个浮动件与一个固定件滑动配合形成;
2、两个以上浮动件串在一个固定件上滑动配合形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浮动支承列和浮动支承行构成“浮动支承框架”有两种连接关系,并分别对应两种浮动形式:
1、浮动支承行的浮动横梁与浮动支承列的固定立柱固定连接构成浮动支承框架,而浮动支承列的浮动立柱与背投幕框单元的框体固定连接。这种浮动形式效果最佳,因为目前的大屏幕电视墙一般总是横向长度大于纵向长度,所以将背投幕框单元的框体固定在纵向浮动立柱上更合理。
2、浮动支承列的浮动立柱与浮动支承行的固定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浮动支承框架,而浮动支承行的浮动横梁与背投幕框单元的框体固定连接。这种浮动形式理论上可行,但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稍差。
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使各浮动件相对固定件有一个固定位置,所述浮动支承行的浮动横梁与对应的固定横梁在一点处进行固定;浮动支承列的浮动立柱与对应的固定立柱在一点处进行固定。为了使热胀冷缩产生的浮动在整个支承框架分置均匀和合理,上述固定位置较好的方案是:浮动支承行的浮动横梁与对应的固定横梁在中点处进行固定;浮动支承列的浮动立柱与对应的固定立柱在上端或下端处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崇国,未经李崇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50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纸张自动折压装置
- 下一篇:细纱机车头减速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