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以微电机调节阀控制排量的变排量涡旋压缩机无效
申请号: | 01245453.2 | 申请日: | 200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4985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发明(设计)人: | 钱永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永贵 |
主分类号: | F25B49/02 | 分类号: | 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电机 调节 控制 排量 涡旋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空调或家用空调所用的涡旋式压缩机,特别是一种变排量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涡旋式压缩机具有高效率、低噪音、可靠性好、启动力矩小等一系列优点,使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为了发挥自动空调的优势,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人工环境,近年来,人们对其能量控制方式进行了多次创新。
在汽车空调应用上,对于变化能量的方式,人们采用了变排量的方式。汽车发动机速度以及环境变化,引起排气压力或吸气压力的变化,从而控制阀的开启,这种方式叫压力调节阀控制排量方式。这种方式仅适用于以发动机为动力的半封闭压缩机所组成的空调系统,其控制精度不高。
在家用空调应用上,对于变化能量的方式,人们采用了变频的方式。通常是将市电交流变直流,再逆变为交流,以变换频率的方式使压缩机无级变化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这种方式成本较高,其控制也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工作可靠性好的以微电机调节阀控制排量的变排量涡旋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以微电机调节阀控制排量的变排量涡旋压缩机,它包括有壳体、动盘、静盘和三相交流异步电机,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壳体上、下端哈夫连有上盖和下盖,静盘固连在壳体内上部内壁,它与动盘啮合连接,电机位于壳体内下部,其主轴上端通过偏心套与动盘相连,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静盘上设有电子排量控制阀,该控制阀由阀壳体、阀球、阀杆和步进电机构成,,电子排量控制阀的进口与动盘和静盘之间所形成的次压区连通,其出口与动盘和静盘之间所形成的低压区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新的变排量方式,以适应各种需要快速感应温度的变化来控制压缩机的输出能量,从而达到无级调节温度到预定范围的目标,以实现舒适性、节能及避免开停噪音和对电网的冲击的目标。本实用新型安装了电子排量调节阀的涡旋压缩机,它为直接插入快装方式,该压缩机为全封闭电机拖动的压缩机。电动车用压缩机动力直接取自电动车电动机电源,家用压缩机动力直接取自市电,为固定电源,转速固定在涡旋压缩机最佳工作状态下。这样的结构特点是:
1、成本低:较变频控制方式成本降低2/3以上。
2、可靠性高:阀结构组成选用传统元件,技术成熟。
3、控制灵敏:能快速反馈控制对象温度变化。
4、适用范围广:能适应全封闭电动机压缩机及配备在电动车自动空调系统中和家用自动空调系统中。
5、使各类压缩机可以在最适宜的固定频率或速度上运行,使其效率更高。
6、压缩机制成全封闭对车用空调来说,减少了工质泄漏,对压缩机应用是一种创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子排量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壳体1、动盘2、静盘3和三相交流异步电机4,壳体1上设有进气口5和排气口6,壳体1上、下端哈夫连有上盖7和下盖8,静盘3固连在壳体1内上部内壁,它与动盘2啮合连接,电机4位于壳体1内下部,其主轴上端通过偏心套9与动盘2相连,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在壳体1内静盘3上设有电子排量控制阀10,该控制阀10由阀壳体11、阀球12、阀杆13和步进电机14构成,,电子排量控制阀10的进口15与动盘2和静盘3之间所形成的次压区连通,其出口16与动盘2和静盘3之间所形成的低压区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排量控制阀10的阀壳体11通过O型密封圈17连接在静盘3的后部,阀壳体11内中部设有隔离支撑板18,阀杆13密封穿过该隔离支撑板18,其外端与设置在阀壳体11外端内的步机电机14的输出轴相连,其内端与阀球12一体连接,阀球12位于阀壳体11内端内的与阀球相吻合的球腔19内,且阀球12内端与阀壳体11内端头内壁之间设有支撑弹簧20,阀壳体11内端头开有进口15,在阀壳体11的对应球腔19和隔离支撑板18之间空腔的壳体壁上开有出口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永贵,未经钱永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54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