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01248276.5 | 申请日: | 2001-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4894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普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普杰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本溪新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军 |
地址: | 117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极板和电解液构成的蓄电池,尤其是适合于应用在机动车上的蓄电池。
蓄电池被广泛地应用于如铁路机车等各种无须电网供电场合,在给出的蓄电池中,其壳体具有一个上部开放的主部,它的上盖与主部之间是通过焊接或粘结的方式将其结合在一起,除延伸出上盖外部的电极以外,基本是一个全封闭的矩形体,所以,该种结构的蓄电池在初次使用时其壳体在一段时间内可保持完整,其内的电解液也不至于外溢。但将该种结构的蓄电池应用在某些震动较为激烈的场合,如铁路机动车上,由于其上部的电解液在震动时不断地撞击着上盖,这种撞击力及蓄电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易使上盖的焊接或粘结部位裂开,进而导至电解液通过裂开部位溢出壳体外,影响了蓄电池的正常功能;其次,由于某些使用蓄电池组的场合,通常需要明确地知道每一个蓄电池用电情况或目前所蓄能的状态,以便于更换电能不足的蓄电池,而在充电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得知蓄电池的充电情况,但上述结构的蓄电池没有能够显示充电或放电过程的提示部件,所以,操作者只能凭借经验判断。
为解决上述充电或放电的显示问题,现有改进的蓄电池给出一种在壳体的上部设置有一个比重计的结构,该比重计可根据电解液的比重来判断其内所含电量。但上述蓄电池的比重计延伸出电解液部分通常裸露设置,因而外界的灰尘很容易将其堵塞,使其达不到预计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蓄电池,它能很方便地判断出蓄电池内电量的状况,同时还能保证电解液在任何状态下决不会撞坏壳体。
为完成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所述蓄电池的壳体具有一个主部和可气密性地安装在所述主部上端的盖体,该盖体或主部的可视表面的合适位置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由透明材料构成的视孔,且在所述视孔内安装有受控于壳体内电解液的变色部件。该变色部件可根据电解液的不同而变成不同的颜色,如当电解液的比重在1.26左右时,其颜色为绿色,此时证明电量正常;当其比重在1.20左右时其为白色,说明其电量不足;而当其比重小于1.20时,说明电解液内已无电能,需要及时充电或更换新电池。
所述盖体的可视表面的合适位置上还安装有一个受控于壳体内电解液的比重计,且该比重计由一个透明体将其封闭在壳体内。
所述的主部上部边缘设置有槽形插口,其盖体与主部相连接的边缘设置有与槽形插口的内径相匹配的凸沿。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盖体上设置有通过视孔可清析看到的变色部件或比重计,根据变色部件的颜色或比重计的位置就可判断出蓄电池内含电量的情况;此外,由于所述壳体是由主部和盖体两部分构成,且两分是通过插接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电解液在受外力而运动时,只能撞击连接部位的上部,而盖体的上部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出现被撞坏的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剖面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参见附图,它给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观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蓄电池1具有一个基本呈矩形的壳体,壳体由设置在下端的主部11和盖体12构成。所述主部11的上部周边设置有槽形插口13,其盖体12的周边设置有与槽形插口13的内径相匹配的凸部14。当凸部14插入槽形插口13内时最好达到气密性封闭,以使壳体内的电解液不至于溢出。
所述的盖体12的上表面设置有一个由透明材料构成的视孔15,且在该视孔内并通过柱形部件或其它形状的几何部件将前述的变色部件伸入到电解液内。该变色部件可随电解液的比重变化其颜色也随之变化,操作者可通过观察变色部件的颜色来准确地判断出蓄电池1内电量的情况。上述变色部件和柱形部件附图中虽然没有给出,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论述不经创造性劳动完全可以实施。
此外,为进一步地观察所述蓄电池1内电量的情况,在盖体12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一个比重计16,该比重计16的设置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本实用新型只是在盖体12的上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封闭比重计16的柱形透明体17,以保证比重计16不至于被外界灰尘污染,使其能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普杰,未经刘普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82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