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成光收发模块的光放大器无效
申请号: | 01252285.6 | 申请日: | 200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5022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翠红;张靖;印新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2F1/39 | 分类号: | G02F1/39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志菊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收发 模块 放大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放大器,特别是基于EDFA光放大器和光收发模块混合应用的集成光放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光纤的损耗,光纤色散和光接收机的灵敏度限制,使线路传输距离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提高光线路传输的距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其一,在光发射机后加一光功率放大器(BA),在接收机前加一光前置放大器(PA),如图1所示。这种方法仍不能充分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对2.5Gb/s的光传输系统而言,采用这种方法后,传输跨距一般在200km以内。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多级放大器级连,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要求使用高性能高成本的光发射机,需要设置多级放大器,还要进行色散补偿。在普通的光同步数字传输系统中一般不被采用。
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简单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可使线路传输距离大幅度提高,例如300km以上。这种技术思想是基于EDFA光放大器和光收发模块的混合应用,即将光收发模块与光放大器集成的光放大器。
这种集成光收发模块的光放大器,主要是将光接收模块、发射模块和光放大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光接收模块的输入光连接头即为集成光收发模块的光纤放大器的输入接口,光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与光发射模块的信号输入连接,光发射模块的激光输出连接头接光纤放大器的输入口,光纤放大器的输出接口作为集成光收发模块的光放大器的输出接口。
所述的集成光收发模块的光放大器,其光接收模块与光发射模块固定在一块电路板上,光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与光发射模块的信号输入是通过射频同轴线连接,电路板上有供光接收模块与光发射模块使用的±5V电源。
所述的集成光收发模块的光放大器,其光接收模块与光发射模块固定在一块电路板上,光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与光发射模块的信号输入是通过电路板上具有射频同轴线性能的印刷电路连接的,电路板上有供光接收模块与光发射模块使用的±5V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使用方法类似于一个普通光放大器,简单方便。与外部设备的接口只有输入光口和输出光口。
2、综合了再生中继器和光放大器的功能。其内部的光接收模块可以是低成本的短程光接收模块,也可以是长程光接收模块它将光接收模块。其内部的光接收模块可以是低成本的短程光接收模块,也可以是长程光接收模块;发射部分可以采用普通光发射模块,也可以是特定波长(λ0)光发射模块。若采用特定波长光发射模块,位于接收端2前面的光前置放大器4只需内置一相应特定波长λ0的窄带带通滤波器。
3、取代普通光前置放大器内昂贵的可调谐跟踪滤波器,可大幅度降低光前置放大器的成本。
4、可以大幅度增大线路的传输距离,同时降低应用成本,提供最简单的解决方案。若图2中,将图3中的D部分放置于光纤线路的中间,取代各级线路放大器,可以大幅度增大线路的传输距离,同时降低应用成本。
5、本实用新型对色散不敏感,能有效地消除线路色散。
附图说明
图1在光发射机后加一光功率放大器(BA),在接收机前加一光前置放大器方案。图2是采用多级放大器级连接的方案。图3是本实用新型方案的原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光发射机,2-光接收机,3-光功率放大器,4-光前置放大器,5、5A、5B-传输光纤,6-光线路放大器,、7-光发射模块,8-光接收模块,4-1-内部收发模块电源接口(与入口处48V电源相连),4-2-电源转换模块,4-3-插针,4-4-定位螺丝,4-5-收发模块连接电路板,4-6-定位柱,4-7-收发模块输入、输出法兰定位支架,4-8-内部光接收模块输入法兰(与外部光输入法兰11相连),4-9-内部光发射模块输出接口法兰(与内部EDFA10的光输入接口相连),4-10-内部EDFA模块,4-11-光输入接口法兰(与8相连),4-12-外部光输出接口法兰(与内部EDFA模块光输出接口相连),4-13-EDFA用电源转换模块,4-14-EDFA输入、输出尾纤,4-15-光接收模块和发射模块尾纤,4-16-光接收模块,4-17-光收发模块连接同轴线,4-18-光发射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未经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522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