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稻插秧机无效
申请号: | 01257499.6 | 申请日: | 200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5206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发明(设计)人: | 徐进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进花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5615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插秧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推行的水稻撒播和抛秧技术,由于存在推迟季节、需放水而造成肥料走失、遇寒流易烂秧、回青率较低及不适应晚稻秧等不足而难以全面推广;而人工插秧的高强度和低效率则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仍看重插秧机。目前,水稻插秧机的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但市面上真正过关的、尤其是又适合南方小面积田块实用的插秧机似乎不多。现较为先进的插秧机的结构一般由机头、底船、机架、秧箱、传动机构、送秧机构、分秧机构和插秧机构组成。机头包括动力(柴油机)、齿轮变速箱、离合器、地滚轮等。机架包括机头部分机架、插秧部分机架和连接两部分机架的连接杆。传动机构包括万向传动杆、万向接头、传动拨秧箱器、传动主轴、传动带(链条、皮带)、传动轮(链轮、皮带轮)、曲轴等,万向连接杆将机头、齿轮箱与传动移秧箱器及传动主轴连接后,再由传动主轴用传动带分别连接送秧机构的传动轴、分秧机构和插秧机构的传动轴(曲轴)。插秧机的分秧机构和插秧机构一般均采取扒式抓秧结构,即分秧夹秧爪和插秧爪均绕轴转动抓秧,有的分秧爪抓秧后再送给插秧爪,实插时分秧不均,抓秧不能准确定位,抓到秧苗中间就插中间,抓到秧尖就插倒秧,秧的入泥状态深浅不一,入泥部位不一致,倒秧、倒插、缺蔸率高,抓秧、插秧过程中易伤秧,且回青速度慢,回青率低。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保证秧正、不缺蔸、无倒插秧、不伤秧、秧苗入泥深浅、部位一致,返青速度快、回青率高的水稻插秧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水稻插秧机,它包括机头、机架、底船、秧箱、传动机构、送秧机构、分秧机构和插秧机构,其特点是:所述分秧机构的分秧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曲轴和分秧横杆,分秧横杆的两端滑配合支撑在机架上,分秧横杆上设有若干个分秧盒,分秧盒的背上部设有能击拍秧箱底部的齐秧板;秧箱的出秧口位于分秧盒槽口的上方;所述插秧机构的插秧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曲轴和插秧横杆,插秧横杆的两端滑配合支撑在机架上的锥度环形导槽中,所述锥度环形导槽包括限定插秧横杆垂直下行的直槽和限定插秧横杆将秧插好后向后划弧上行的下端圆弧槽:与分秧盒数量相等的插秧爪置于插秧横杆朝向插秧盒的一侧并延伸,插秧爪垂直下行时,沿分秧盒槽口自上而下纵穿。
采用以上结构后,由于位于分秧盒上方的秧箱出口处的秧已被齐秧板拍齐,特别是插秧爪直接从秧箱出口处秧的根部取秧,分秧盒同时配合分秧,而插秧爪经插秧横杆在环形导槽的导引下,取秧后垂直插入泥中,然后从后上方(背离分秧盒的方向)划弧返回,所以,该水稻插秧机分秧均匀,抓秧定位准确,插秧正,不伤秧,不倒秧,不缺蔸,秧苗入泥深浅一致,部位一致,均为根部插入,因而返青速度快,回青率高。经若干次实地操作,其工作状态稳定。
作为改进,在分秧盒的顶端可设若干刀片,在分秧盒的上方可固定(经除杂横杆固定在机架上)与分秧盒数量相等的除杂刀圈,其形状及内框尺寸与分秧盒顶端的外框尺寸相配,即分秧盒的顶端外框上行时可套入除杂刀圈内框,以除去秧根部的杂物,从而进一步保证分秧、插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水稻插秧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水稻插秧机除去机头及秧箱后的与图1相反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水稻插秧机的秧箱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水稻插秧机支撑插秧横杆的环形导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进花,未经徐进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574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住宿旅客图文信息采集仪
- 下一篇:转臂立轴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