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联式旋涡泵无效
申请号: | 01262807.7 | 申请日: | 200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5252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1 |
发明(设计)人: | 余文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文凌 |
主分类号: | F04D13/06 | 分类号: | F04D1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联式 旋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涡泵,更确切地说一种直联式旋涡泵,属泵阀技术领域。
目前,公知的直联式旋涡泵基本上有三种结构形式:第一种直联式旋涡泵的泵轴属双支梁,泵轴一端套在在电机的伸出轴上,另一端支在泵体外滚动轴承上,这种泵在高速运转时,叶轮稳定性较好,泵轴不承受轴向力,但轴向尺寸较长,零部件较多:第二种直联式旋涡泵的结构是将泵体外滚动轴承移到泵体内,改为介质自润滑滑动轴承,这种直联式旋涡泵泵轴仍属双支梁,叶轮运转平稳,具有轴向尺寸小,零部件减少的优点,但滚动轴承改为滑动轴承后,增加了摩擦功率消耗,而且一旦摩擦副间隙增大后,叶轮的稳定性变差,由于旋涡泵的叶轮与泵体之间的侧隙很小,在径向力作用下叶轮偏摆后易与泵体产生摩擦,除加速叶轮摩损外,还增加了电机负荷;第三种直联式旋涡泵的结构是从第二种直联式旋涡泵演变而来,取消了泵体内介质自润滑滑动轴承,这种泵结构简单、轴向尺寸小,但泵轴成了悬臂梁,叶轮稳定性更差,此外,后两种直联式旋涡泵的泵轴上都产生了第一种直联式旋涡泵所没有的轴向力,它作用在电机轴承上,使电机消耗功率增大,在摩擦力和轴向力双重作用下,导致电机发热,严重时烧毁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直联旋涡泵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经过结构改进的直联式旋涡泵,它提高了叶轮与泵轴装配刚性,叶轮在径向力作用下叶轮不易偏摆,泵轴轴向力降压后由负压平衡,提高了泵和电机的运行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直联旋涡泵包括:泵体(1)、泵盖(10)、叶轮(2)、泵轴(4)、密封装置(5)、电机(7),本发明提出的新结构是:泵轴(4)上装有轴向尺寸相对较短的动力密封装置,叶轮靠近电机的前轴承处安装,泵轴(4)的另一轴端在紧固于泵盖上的密封环(12)孔内运转,泵盖内腔(11)有一接至旋涡泵吸入口的细通道(3)。
动力密封装置采用全聚四氟乙稀动力密封装置,其密封圈内孔唇口制有内螺纹,密封装置由压盖(6)压紧。
本发明采用了轴向尺寸相对较短的动力密封装置(5),使叶轮(2)安装在紧靠电机(7)的前轴承的位置,缩短了泵轴(4)的长度尺寸,提高了叶轮(2)与泵轴(4)的安装刚性,减少了叶轮(2)的偏转和振动,动力密封装置由压盖(6)压紧,其中密封圈内孔的唇口上有内螺纹,唇口紧套在泵轴上,泵轴旋转时,内螺纹产生密封压力,防止介质向外泄漏。
泵轴一端用螺钉通过压盖(8)、密封垫(9)将泵轴(4)固紧在电机轴上,防止介质从泵轴与电机轴之间泄漏,同时防止泵轴(4)窜动。
泵轴(4)的另一端的密封环(12)紧固在泵盖(10)上,介质通过密封间隙减压后流向泵盖内腔(11),泵盖内腔(11)有一接至旋涡泵吸入口细通道,使泵盖内腔(11)产生了负压,减少并平衡了泵轴的轴向力。
本实用新型经过改进的直联式旋涡泵,消除了叶轮因偏摆而和泵体摩擦,平衡了泵轴的轴向力,提高了泵和电机的运行可靠性,而且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
图1是直联式旋涡泵的结构图。
现结合附图1说明如下:该结构有泵体(1)叶轮(2)泵轴(4)动力密封装置(5)泵盖(10)电机(7),本发明提出的新结构,是将泵轴(4)套装在电机(7)的伸出端上,电机轴的伸出端钻攻一螺孔,用螺钉将泵轴压盖(8)与密封垫(9)和泵轴(4)固紧,防止泵轴(4)轴向窜动,在叶轮后部的泵轴上配装密封装置(5)防止介质泄漏,这里的密封装置是采用全聚四氟乙稀动力密封,用密封压盖(6)压紧,泵轴压盖(8)后面的密封垫(9)是防止介质从泵轴(4)和电机轴的间隙中向外泄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文凌,未经余文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28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