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64888.4 | 申请日: | 200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5094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04 |
发明(设计)人: | 罗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建刚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046***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换 自然 温差 空调 效果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以及太阳能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空调技术领域。
此前所了解的空调技术,一种是压缩液化化学气体,释放热量,化学液体挥发成气体吸收热量。第二种是将地下水抽出,靠地下水低温降低室内温度。以上技术,第一种空调技术结构复杂,耗能高且设备经济成本高。第二种技术,将抽出的地下水排放掉,浪费地下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它不仅能利用自然界低温环境来降低室内或其它场所、物体的温度,达到致冷的目的,也能利用自然界高温环境来升高室内或其它场所、物体的温度,达到致热的目的,且结构简单,节能、节约地下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内换热器和外换热器、动力泵依靠管道连通形成液体循环体系,内换热器和外换热器可以是管或箱或其它形状的容器,如果内换热器和外换热器同时采用管状则循环体系只由管和动力泵组成,其结构最为简单。此两种换热器的作用是,传递换热器内液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热量,内换热器处可加装风扇以利于空气流动,也可不装风扇。内换热器的容器外围可加装用于换热的金属片,也可不装金属片。内换热器置于室内或者置于其它需要改变原来温度的物体旁,当室内或其它物体需降温时,外换热器置于地下深层处(此种情况在夏季前后的时间采用),或自然界其它低温处,当室内或其它物体需升温时,外换热器置于自然界温度较高处,可置于阳光照射下,冬季前后,地下深层温度高于室内,也可将其置于地下深层。动力泵可采用普通水泵或温变动力泵或其它动力泵。这样,动力泵抽动循环体系中液体循环,可将流经低温环境的外换热器中液体循环至内换热器处,通过内换热器的热量传递吸收内换热器外部环境的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也可将流经高温环境的外换热器中液体循环至内换热器,通过内换热器的热量传递向内换热器外部环境释放热量,达到升温的目的。
可根据需要,在外界多处安置多个外换热器,它们通过分支管道与液体循环体系并联,并在各段分支管道上装阀门开关进行切换,这样可使液体循环体系同时串通各外换器,也可使液体循环体系不同时、不同季节轮流串通某个或某些外换热器。也可安置多个内换热器以并联或串联的形式,同时与液体循环体系串通。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利用自然界的温差,既可达到升高室内气温或其它物体温度的目的,又可达到降低室内气温或其它物体温度的目的,其不需要致冷压缩机,或锅炉、电炉等加热装置,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实施容易,节能、节约地下水资源。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内换热器1、外换热器2、管道3、动力泵4,组成一个液体循环体系,当室内(或其它需要降温的物体)温度高时,外换热器2置于地下深层或自然界其它低温环境。当室内(或其它需升温的物体)温度低时,外换热器2置于受阳光照射处,冬季前后,地下深层温度高于室内温度,也可将外换热器置于地下深层,也可置于自然界其它较高温环境。
在图2中,可在多个室内分别安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内换热器1,每个建筑室内的内换热器1分别与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靠相应的分循环管道8连通,为便于理解,图2中,将起不同作用和不同部位的管道分别以标记6、标记7、标记8区分。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上端封闭,下端分别与外换热器5连通。图2中,外换热器仅为埋入地下,此时,单独以标记5区分,外换热器采用容积较大的容器,埋入地下深层,动力泵4可安置在任一循环主管道上,其位置不应高于任一分循环管道与该循环主管道的连接点,动力泵也可直接安装在分循环管道上。在分循环管道装动力泵时,每个分循环管道上可加装单向阀门9,此单向阀门,只容许液体以既定的方向,从其中一根循环主管道经装有单向阀门的分循环管道流向另一根循环主管道,不容许液体反向流动。这样,动力泵工作时,抽动循环液体从外换热器流经内换热器,从内换热器又流回外换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建刚,未经罗建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48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