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填式端子自动输出的压接钳无效
申请号: | 01266152.X | 申请日: | 200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5071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1 |
发明(设计)人: | 陈炳光;林坤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炳光;林坤辉 |
主分类号: | H01R43/045 | 分类号: | H01R43/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广生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填 端子 自动 输出 压接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填式端子自动输出的压接钳,尤其指一种压接钳上装设有一端子输送盒,于该端子输送盒内装设有一滚送机构,且该端子输送盒得插装一内装有端子的端子匣的压接钳。
背景技术
按,一般电器内用以连接电路板与电器元件之间的导线,若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则该导线的焊接处于组装时容易被扯断,因此改用端子插接的方式连接导线。
而将端子固定在导线末端的方式,将端子套装在导线的末端,再藉由一压接钳将端子压扁在导线末端上,如此,即可将端子固定在导线的末端上。
然而,习知用以将端子压扁固定在导线上的压接钳大多着重在钳口的形状设计,或是带动钳口压合的机构设计,而在操作使用时先将端子套在导线的末端上,再以压接钳将端子压扁在导线末端上;或是将端子先放在压接钳的钳口上,再将导线靠在端子上,然后,藉由压接钳将端子压合在导线末端上。
然而,将端子套在导线上或将端子放在压接钳的钳口上的动作较为麻烦不便,而且无法连续操作,故组装速度缓慢,而无法提高生产速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填式端子自动输出的压接钳,压接钳上装设有一端子输送盒,于该端子输送盒内装设有一滚送机构,且该端子输送盒得插装一内装有端子的端子匣,当握压该压接钳时,得使滚送机构将端子滚送至压接钳的钳口,以将端子压夹在导线上,而得以连续操作,以提高生产速度。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充填式端子自动输出的压接钳,包括压接钳,及由上压钳及下压钳枢接组成,于该上压钳的钳口下方具有一凸块,而该下压钳的钳口上方具有一相对于上压钳的凸块的凹口;端子输送盒,其固定在下压钳的钳口下方,该端子输送盒于一盒体上设有一插筒,于该插筒中心设有一垂直的定位轴,且在盒体内设有一与插筒连接的料道,于该料道的出口端装设有一滚送机构,该滚送机构的一转轴横设于料道的出口端上,于该转轴上固定有一送料轮及被动棘轮,又于转轴外端套装有一主动棘轮,且该主动棘轮与转轴之间装设有一扭力弹簧,并在主动棘轮圆周上设有一拉杆,且该拉杆藉由一钢索经由前述的下压钳固定于上压钳下方;端子匣,其插装在端子输送盒的插筒内,该端子匣为一圆筒状,于该端子匣底部具有一中心孔,又该端子匣的中心孔套装在端子输送盒的插筒的定位轴上,又该端子匣内环设有复数个垂直的槽道,于该槽道内得排列容装端子。
本实用新型在于还提供一种充填式端子自动输出的压接钳,该端子输送盒的插筒的内圆周上设有至少两个具有凸点的弹片,而该端子匣外圆周上环设有复数个与其内的槽道相同数目的定位凹口,且该弹片上的凸点靠入端子匣的定位凹口。
本实用新型在于还提供一种充填式端子自动输出的压接钳,该端子输送盒的插筒中心上的定位轴设有至少两相对的纵槽,且在定位轴上位在纵槽的下方设有一环槽,而该端子匣的中心孔内具有两凸点,且该凸点由定位轴的纵槽套入环槽。
本实用新型能以连续操作,可提高生产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端子输送盒立体透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匣立体透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压接钳未压合的动作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压接钳已压合的动作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匣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明确详实,兹配合下列各图示详述如后:
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由一压接钳1、端子输送盒2及端子匣3组成,兹将各构件的相关位置及构造分述如下:
压接钳1,其由上压钳11及下压钳12枢接组成,于该上压钳11的钳口下方具有一凸块11a,而该下压钳12的钳口上方具有一相对于上压钳11的凸块11a的凹口12a;
端子输送盒2,其固定在下压钳12的钳口下方,该端子输送盒2于一盒体21上设有一插筒22,于该插筒22中心设有一垂直的定位轴22a,且在盒体21内设有一与插筒22连接的料道23,于该料道23的出口端装设有一滚送机构24,该滚送机构24将一转轴24a横设于料道23的出口端上,于该转轴24a上固定有一送料轮24b及被动棘轮24c,又于转轴24a外端套装有一主动棘轮24d,且该主动棘轮24d与转轴24a之间装设有一扭力弹簧24e,并在主动棘轮24d圆周上设有一拉杆24f,且该拉杆24f藉由一钢索24g,经由前述的下压钳12再固定于上压钳11下方,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炳光;林坤辉,未经陈炳光;林坤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61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