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曳引绳制动器无效
申请号: | 01274866.8 | 申请日: | 200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5177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马培忠;王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 |
主分类号: | B66B5/24 | 分类号: | B66B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丽岩,唐晓莉 |
地址: | 0650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曳引绳 制动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曳引绳制动器。
通常轿厢的制动装置只有下行超速制动装置,没有上行超速保护装置。随着世界各地的电梯冲顶事故的发生,各国已经制定了关于上行超速保护的安全规范,并开始研制生产电梯上行超速制动装置。现有的轿厢上行超速制动装置主要有以下4类:
1、使用上行超速安全钳,通过安全钳楔块的动作,楔块与导轨的摩擦和自锁将超速轿厢减速制停在轿厢导轨上。
2、使用偏心形颚板,通过偏心颚板的转动制动超速电梯的曳引绳。
3、使用碟簧作为直接施力的弹性元件,制动超速电梯的曳引绳。
4、使用电磁铁触发或作为施力元件,制动超速电梯的曳引绳。
在第1种方案中,其需要两个装置用于夹持轿厢的两个导轨,需要对轿厢架做很大的改动。复位时,需要手动盘车,使轿厢产生向下的运动,才能使制动楔块复位。通常这种方案的应用主要是在新装电梯上,用于旧梯的改造时,成本就大大提高了。
在第2种方案中,其安装方式和位置受到很大的限制,只能安装在机房内曳引绳的垂直部分,并且占用很大的空间,对曳引绳的强度影响很大。
在第3种方案中,其使用四组碟簧直接施力在曳引绳上,因为其没有力的放大杠杆机构,而要实现对超速电梯实现减速制动,就需要一定的制动行程和很大的制动力,所以需要碟簧的数量很大,这样工作后的释放和复位就很困难,成本也较高。
在第4种方案中,使用电磁铁触发或作为施力元件,当突然断电或关闭电源时,即使在电梯没有超速的情况下,也要动作。当来电时,它需要一套复杂的机构首先对其进行复位,然后电梯才能开始运行。这就使的它的机构较复杂,成本较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曳引绳制动器,根据安全规范的规定,使其在电梯上行超速时,能进行平稳制动,实施超速保护,实现低成本减速制停超速电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电梯曳引绳制动器,包括曳引绳夹持机构和触发机构,其特征在于:由固定在立板上的定制动衬板、与定制动衬板平行设置的动制动衬板,将动制动衬板上下导向的销轴、两制动衬板两侧的连臂组成一夹持机构,曳引绳从它们之间穿过,两连臂一端与动制动衬板铰接,另一端与穿在立板弧形长圆孔内滑动的滑动轴铰接,滑动轴被底部固定的储能弹簧拉结,并与触发机构连接,由复位机构复位。
上述储能弹簧有两个,分别位于触发机构两侧。
上述动制动衬板与连臂轴的距离根据不同直径的电梯曳引绳调整。
上述动制动衬板和定制动衬板相对面上固定有摩擦材料衬板。
上述触发机构由锁钩挂住滑动轴,锁钩动作靠与之相连的、传递电梯超速信号的同轴闸线,锁钩由锁钩架固定在立板上。
上述复位机构是螺杆复位机构,是固定在立板上的支撑轴铰接螺杆轴,旋转螺杆轴使滑动轴压缩储能弹簧后复位。
上述螺杆轴端部呈卡爪形,平时顶在定制动衬板的后面。
上述立板外侧下部固定有与外界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连接螺栓。
上述支撑板上的连接螺栓包括一个转轴螺栓和两个在弧形长孔内滑动的连接螺栓。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该曳引绳制动器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外型尺寸小,且作为电梯整梯中一分立组件,易于制造和安装,在安装电梯上之前也易于做型式试验。在进行维修操作过程中,该曳引绳制动器可用作一保持制动器来使轿厢和对重保持静止不动;该曳引绳制动器能产生一足够大的、安全的作用力来制动超速电梯;触发装置结构简单,降低了设备成本。复位机构中一较小的扭矩即可使动作后的曳引绳制动器复位,在其动作后的复位上,可以将复位力直接施加于储能弹簧上,所需要的复位力很小,复位操作简单易做。而不需要通过手动盘车或在轿厢和对重间产生重量差等手段,使轿厢产生向下运动来进行复位。再者,该曳引绳制动器的安装位置灵活,可以安装在导向轮下的机房地面上的制动器架上,也可以安装在曳引轮和导向轮之间的曳引机架上。其安装角度可以随着曳引轮和导向轮间曳引绳的角度作相应的变化。适用于电梯上行超速运行时,借助于安装在电梯机房内曳引机架或制动器架上的该装置制动电梯曳引绳,即能安装在新装电梯上又能方便地使用在现有电梯的技术改造上。
以下结合附图和一优选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图1是曳引绳制动器在电梯机房内的设置示意图;
图2是曳引绳制动器动作之前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3的C-C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748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