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801372.4 | 申请日: | 200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398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19 |
发明(设计)人: | 浅井明;大西照人;高木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9/737 | 分类号: | H01L29/737;H01L21/331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极晶体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双极晶体管,它具备:第1半导体层、第2半导体层、第3半导体层、绝缘膜、开口部和发射极引出电极;
所述第1半导体层设在衬底上、含有第1导电型杂质、构成集电极层,
所述第2半导体层设在所述第1半导体层上、含有第2导电型杂质、构成基极层,
所述第3半导体层设在所述第2半导体层上、由与所述第2半导体层禁带宽度不同的材料组成,
所述绝缘膜设置在所述第3半导体层上,开口部设置在所述绝缘膜上并到达所述第3半导体层,
发射极引出电极由导体材料构成、填埋所述绝缘膜开口部并与所述第3半导体层接触;
所述第3半导体层具有位于所述开口部下方的第1导电型发射极扩散层和位于该发射极扩散层侧方区域、至少其上部含有第2导电型杂质的周边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膜由掺杂有第2导电型杂质的氧化硅膜构成,
所述第3半导体层上部中至少一部分上包含的第2导电型杂质是从所述绝缘膜扩散获得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
该双极晶体管还具备多晶硅膜,它与位于所述第3半导体层中所述垫在其下部绝缘膜外方的部分相连接、而且、它设置的延伸到所述绝缘膜上、掺杂有第2导电型杂质、起到基极引出电极的功能。
至少在所述第3半导体层上部的一部分上含有的第2导电型杂质是从所述多晶硅膜通过所述绝缘膜扩散而得到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半导体层的发射极扩散层中的第1导电型杂质是从所述发射极引出电极扩散得到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底是硅衬底,
所述第1半导体层是Si层,
所述第2半导体层是SiGe层或者SiGeC层,
所述第3半导体层是Si层。
6.一种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它包含以下工程:
(a)在第1半导体层上形成第2半导体层的工程,第1半导体层设在衬底上、含第1导电型杂质、构成集电极层,第2半导体层含第2导电型杂质、构成基极层;
(b)在所述第2半导体层上用外延生长法形成第3半导体层的工程,第3半导体层由与所述第2半导体层禁带宽度不同的材料构成、至少在它的上部含有第2导电型杂质;
(c)在所述工程(b)后、在衬底上堆积绝缘膜的工程;
(d)在所述绝缘膜上形成到达所述第3半导体层开口部的工程;
(e)在所述第3半导体层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下方的区域内,导入第1导电型杂质、形成发射极扩散层的工程。
7.一种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包含以下工程:
(a)在第1半导体层上形成第2半导体层的工程,第1半导体层设在衬底上、包含第1导电型杂质、构成集电极层,第2半导体层含第2导电型杂质、构成基极层;
(b)在所述第2半导体层上用外延生长法形成第3半导体层的工程,第3半导体层由与所述第2半导体层禁带宽度不同的材料组成;
(c)在所述工程(b)后、在衬底上堆积含第2导电型杂质绝缘膜的工程;
(d)在所述绝缘膜上形成到达所述第3半导体层开口部的工程;
(e)在所述第3半导体层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下方的区域内、导入第1导电型杂质形成发射极扩散层的工程;
由所述工程(c)后的处理,从所述绝缘膜在所述第3半导体层的上部掺杂第2导电型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137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
- 下一篇: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白术多糖、生产方法和用途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