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01802044.5 | 申请日: | 200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386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8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惠一;桥本律男;谷光夫;横尾和俊;游佐丈二;三宅胜义;佐佐木邦政;上胜行;山田卫;多名贺刚;新井贵士;伊豆忠浩;伊崎弘;恒成敬二;山村和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2D11/06 | 分类号: | B22D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秀明,李晓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转鼓 连续 铸造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用于铸造金属片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该装置通过将熔化金属供应至由一对在相反方向转动的冷却转鼓和侧门形成的浇口中,并通过熔化金属与冷却转鼓表面的接触冷却熔化金属,从而形成固化的壳,其特征在于:
冷却转鼓由一个鼓体和一个鼓套组成,鼓体具有在相反端部的轴部,鼓套安装在鼓体的外周部分上,以及
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阻止在铸造过程中由鼓体构造部件的热膨胀差异所产生的不同负面影响的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鼓体由下述部分组成并可分解为:具有轴部分的一对轴部件,所述轴部分与轴部件整体布置,轴部件结合到鼓套的端部上;位于轴部件之间的一个芯部件,该芯部件收缩配合到鼓套的内圆周表面上,不与轴部件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鼓套和从内部支撑鼓套的芯部件之间的收缩配合中,在转鼓轴线方向的中间部分处的密闭系数大于在端部处的密闭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内部支撑鼓套的芯部件在转鼓轴线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壁厚大于其端部的壁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鼓套的端部和轴部件的端部通过螺栓紧固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在鼓体内的圆周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多条热水通道,每条热水通道在转鼓的轴线方向沿着鼓体和鼓套的结合面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热水向热水通道的供应及从其中的排放,是通过沿着鼓体的内表面形成的热水套执行的,以便对鼓体的内表面进行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已流过鼓套的冷却水孔且经热交换而转化成热水的冷却水供应至热水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开始铸造之前向热水管道供应热水以对转鼓进行预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鼓体由钢SUS制成,鼓套由铜合金制成,钢鼓体包括多个在轴向上以一定的间隔分离布置的环形芯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铜合金鼓套由60-100mm的厚片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分离布置的多个芯部件中,位于鼓体的相反端的芯部件具有轴向端表面,鼓轴就安装在轴向端表面上,所述芯部件还具有周向表面,该周向表面配合在铜合金鼓套上,这样形成的周向表面比在鼓体中间部分处的芯部件的周向表面宽,布置在中间部分的芯部件每一个均具有一个在周向表面上的宽度较小的突出部分,该宽度较小的突出部分配合在铜合金鼓套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鼓套中布置有外层水通道,在鼓体中布置有内层水通道,冷却水供应至外层水通道和内层水通道,该装置中布置有一个测量装置,以检测从内层水通道排放的冷却水温度,该装置中还布置有一个控制装置。以根据来自测量装置的冷却水温度控制供应至内层水通道的冷却水温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鼓套中布置有外层水通道,在鼓体中布置有内层水通道,冷却水供应至外层水通道和内层水通道,该装置中布置有一个测量装置,以检测从冷却转鼓输送的金属片在板宽度方向的外形,该装置中还布置有一个控制装置,根据来自测量装置的外形控制供应至内层水通道的冷却水温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鼓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鼓套中布置有外层水通道,在鼓体中布置有内层水通道,冷却水供应至外层水通道和内层水通道,该装置中布置有一个测量装置,以检测从内层水通道排放的冷却水温度,及从冷却转鼓输送的金属片在板宽度方向的外形,该装置中还布置有一个控制装置,根据来自测量装置的冷却水温度和外形,控制供应至内层水通道的冷却水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204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设物件施工验证照片的管理方法
- 下一篇:小冰麦异附加系列及易位系的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