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阀无效
申请号: | 02105580.7 | 申请日: | 2002-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393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9 |
发明(设计)人: | 大内共存;柿沼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4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立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装入空调机、冷冻机等中使用的电动阀,尤其是关于一种在动作时能抑制容易发生的噪音的电动阀。
背景技术
用以前技术制造的电动阀装入空调机,冷冻机等的冷冻循环装置使用的例子如图3,4所示。电动阀1具有阀主体10、密封外壳20和定子(无符号)。然后,阀主体10通过与阀室11中的阀座12接触或离开的阀体50,调节流体流入、流出管2,3间的致冷剂通过流量,密封外壳20固定在阀主体10上,其内藏有使阀体50接触或离开的转子40。又,定子外嵌在密封外壳20上,并转动转子40。这样,转子40和定子构成了步进马达。
如更详细叙述上述机构,则密封外壳20是由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制成的、呈有底圆筒状的结构,通过在阀主体10上部焊接固定的锷状板16,作焊接固定,使其内部保持气密状态。
定子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轭铁和通过轭铁中线圈筒卷绕的定子线圈构成,在密封外壳20上开有供外嵌用的孔。阀体50形成于阀轴51的下端。使阀体50与形成于阀主体10中的阀座12接触或离开的驱动机构,是由形成了固定螺旋部61的筒状导向轴套60及具有与上述固定螺旋部61螺合的移动螺旋部71的阀轴座70构成的螺旋进给机构,上述螺旋进给机构配置在转子40的轴向全长的大致中央部位。
又,如图4所示,在阀座12中形成了节流孔,该节流孔由向阀室11一侧扩大、打开的阀体支承锥部83及大致同一直径的筒部84构成,上述筒部84的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为1.6mm左右,成大致同一直径的圆筒状。
可是,上述电动阀1在装入冷冻循环装置后,往往会发生致冷剂通过的声音,即噪声。迄今为止,人们一直在为消除这种声音而努力,但没取得充分的消声效果。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存在的缺点为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电动阀在致冷剂等流体通过时所发生的噪声进行抑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们使节流孔和阀体的间隙和形状作了种种变化,就此时所发生的噪音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如采用如下所述的方法,即可得到发生噪音小的测量结果,即,
本发明的第1方面记载的电动阀包括:由阀室内阀座中的阀轴接触或离开来调整通过流量的阀主体,内藏有在该阀主体上固定、使上述阀体与阀座接触或离开的转子的密封外壳及外嵌在该密封外壳上、转动上述转子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动阀中,在阀座形成的节流孔由向阀室一侧扩大、打开的阀体支承锥部、大致同一直径的筒部及向管部扩大、打开的流入锥部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筒部的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为0.3mm左右,同时流入锥部的开口角度相对于流体流动方向为20度左右。
本发明的第2方面记载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法中,位于阀座上部位置的阀室直径为4.3mm左右。
本发明的第3方面记载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任一方法中,与电动阀连接的流体流入管的流动方向上,不形成直径小的部分。
本发明的第4方面记载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任一方法中,上述阀体(在其轴线上)在阀室内部分的水平截面积向阀座一侧逐渐缩小,形成阶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有关的实施例电动阀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同电动阀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3是与以前技术有关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4是与以前技术有关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中,1为电动阀,2为流体流入管,3为流体流出管,4为管道,5为连接处,10为阀主体,11为阀室,12为(以往的)阀座,16为腭状板,20为密封外壳,40为转子,50为阀体,51为阀轴,51a为阶梯部,60为导向轴套,61为固定螺旋部,70为阀轴轴座,71为移动螺旋部,80为阀主体,81为阀室,82为(本发明的)阀座,83为阀体支承锥部,84为筒部,85为流入锥部。
发明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实施形态作一说明。图1是与本发明有关的实施例电动阀的剖视图,图2是同电动阀主要部位说明图。在图1中,与表示以前技术的图3用同一构成构件的采用同一符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不二工机,未经株式会社不二工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055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