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2106560.8 | 申请日: | 200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393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9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义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美方 |
主分类号: | C09J7/02 | 分类号: | C09J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幼平,林长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粘结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普通的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如图31所示的一种结构是公知的,其中分隔件41层叠在双面粘结件40的面40a一侧,而另一分隔件42层叠在相反的面40b一侧。
然而,该双面粘结件40的切口部分的内侧40c和外侧40d可以通过粘结剂的回流而再次连接,因为连接部分44和非连接部分45的边界是由切刀K或汤姆森刀(Thomson blade)制成的,且很难确定地、完美地将该非连接部分45剥离并去除。而且,当分隔件42具有开口时,灰尘等可能到达连接部分44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利用该结构该双面粘结件的切口部分的内侧和外侧可以确定地互相分离,从而可以确定地、完美地将非连接部分剥离并去除,而连接部分可以确定地、完美地连接到连接部件上。而且,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在产品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利用该结构灰尘不会到达连接部分。
根据本发明,通过包含权利要求1、2、3或8的特征的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可以实现这些目的。而且,在从属权利要求4、5、6、7和9中描述了详细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正视图;
图2是顶视图;
图3是示出了一种使用状态的剖面正视图;
图4是示出了一种使用状态的剖面正视图;
图5是示出了一种使用状态的顶视图;
图6是剖面正视图;
图7是剖面正视图;
图8是剖面正视图;
图9是顶视图;
图10是剖面正视图;
图11是剖面正视图;
图12是剖面正视图;
图13是顶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正视图;
图15是示出了一种使用状态的剖面正视图;
图16是示出了一种使用状态的剖面正视图;
图17是示出了一种使用状态的底视图;
图18是剖面正视图;
图19是剖面正视图;
图20是剖面正视图;
图21是剖面正视图;
图22是剖面正视图;
图23是剖面正视图;
图24是顶视图;
图25是剖面正视图;
图26是剖面正视图;
图27是顶视图;
图28是剖面正视图;
图29是顶视图;
图30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正视图;
图31是示出了常规示例的剖面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和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这种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中,每一片都有一凹坑部分2的多片双面粘结件3被粘合到由树脂或纸形成的基本分隔件1的面1a上。用于双面粘结件3的胶水材料包括硅树脂、丙烯酸树脂或橡胶树脂。
在双面粘结件3的凹坑部分2内,由双面粘结片4和非粘结层5组成的废弃物6粘合到基本分隔件1的面1a上,以在废弃物6和凹坑部分2的内周边之间形成等于或大于0.1mm且等于或小于2.0mm的微隙S。当微隙S小于0.1mm时,微隙S的两侧上的胶水可能由于胶水的回流而再次变得连续。当微隙S大于2.0mm时,需要额外的处理,以形成微隙S。非粘结层5包括树脂薄膜或纸。
粘结到双面粘结件3的粘结力大于粘结到基本分隔件1的粘结力的剥离片7层叠成覆盖该双面粘结件3和废弃物6。所述剥离片是没有孔形部分的薄片。
下面通过图3-5描述该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的使用状态。
首先,如图3中箭头A1所示,将剥离片7和双面粘结件3从基本分隔件1上剥离下。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非粘结层5不粘结在剥离片7上,且在双面粘结片4周围形成微隙S(参照图1和2),所以废弃物6保持粘结在基本分隔件1上。
接着,上述双面粘结件3和剥离片7压在附接部件Y上,例如OA设备、电子仪器、移动电话等。然后,当如图4中箭头A2所示将剥离片7剥离后,双面粘结件3粘结到附接部件Y上。图5示出了该双面粘结件3粘结到附接部件Y的状态。在图5的状态之后,电路板、罩件(有窗口)和其他部件通过双面粘结件3粘结到附接部件Y上。
现在描述双面粘结件支撑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美方,未经株式会社美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065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