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辐射多功能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02110608.8 申请日: 2002-01-22
公开(公告)号: CN1361315A 公开(公告)日: 2002-07-31
发明(设计)人: 商思善;黎桂娟;鲁远望 申请(专利权)人: 刘新国
主分类号: D01F1/09 分类号: D01F1/09;D06M11/07
代理公司: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锡麟
地址: 200030 上***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防辐射 多功能 织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织物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防辐射多功能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纤维织物领域。

背景技术:电磁辐射污染,现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给人们的心身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尤其是甚低频电磁场,有促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念株球菌、伤寒杆菌和黄曲霉菌等,能使人致病,高压静电能影响人体心电正常传导,鉴于以上原因,各国都在潜心研究多功能为一体的织物。经文献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为:88100557.6,名称为:含聚丙烯腈纤维的导电织物及其制备方法,该项专利申请自述为:“经导电处理液处型后,织物(干基)中含有占其重量0.1-30%(重量)的硫化亚铜”,并进一步说明“适用于导电处理的材料是指聚丙烯腈含量占织物总重量1%或以上的针织物、机织物、编织物、毛纺织物、绒类织物或无纺织物”。利用硫酸铜、氯化铜、硫酸亚铜和氯化亚铜等金属盐和渗透剂、匀染剂,使铜和纤维结合,虽然生成的硫化亚铜不溶于水,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耐洗性,但是,亚铜耐候性较差,极易岐化,使原有性能失效。

发明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辐射多功能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为基材,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经膨化剂、渗透剂、扩散剂,快速把导电、导磁、发射远红外、释氧、杀菌、消臭等多种功能物质种入纤维内部为特点的制造工艺。

本发明防辐射多功能织物含量的重量百分比为:导电物质≥20%,导磁物质≥10%,发射远红外物质≥5%,释氧物质≥3%,余量为:天然纤维或/和合成纤维。以下对本发明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进一步说明:硫酸铜400-700克,氯化镍300-600克,氯化铝80-200克,氯化铁30-150克,氯化钴20-100克,氯化锰5-50克,乙二胺四醋酸1000-2000克,硼氢化钠30-200克,二氧化钛0.8-20克,二氧化硅0.5-15克,碳化锆0.1-2克,释氧剂5-40克,镍2-15克,铜5-30克,钴0.5-10克,膨化剂SA 5--80克,渗透剂BA 10-90克,分散剂N 30-150克,余量为:天然纤维或/和合成纤维。

本发明防辐射多功能织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1)以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为主要基材;(2)把导电、导磁、发射远红外和释氧物质,加工成纳米颗粒,再借助分散剂进行分散;(3)采用高效膨化剂、渗透剂和扩散剂,把多功能物质均匀地种入天然纤维和加入合成纤维内部。

以下对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进一步说明:

(1)对天然纤维,如:棉或/和毛或/和丝纤维采用常压,温度在室温~80℃之间,使纤维高度膨化,采用浸—轧—烘的联合工艺,把功能物质快速均匀地渗透、扩散,种入纤维内部;(2)对合成纤维,如:涤纶或/和尼龙或/和腈纶纤维采用先把功能物质加工成纳米颗粒均匀地混入树脂内,再进行纺丝;(3)采用高效膨化剂,使天然纤维极度膨化,借助分散剂、扩散剂,能把导电物质、导磁物质、远红外物质及释氧物质种入纤维内部,(4)采用导电物质、导磁物质、发射远红外物质和释氧物质,为纳米级颗粒。

本发明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本发明产品主要用于屏蔽电磁场(包括甚低频电磁场)、改善人体微循环、杀菌、消臭、释放氧气、抗静电等。本发明产品强度大、弹性高、质地轻薄、色谱齐全、鲜艳流畅,能保留原织物的服用风格,具有保护和保健双重功能,可广泛用于国防、科研、工矿企业和医疗卫生以及千家万户。

以下提供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例1  棉纤维1000克,棉纤∶水=1∶40;硫酸铜539克;氯化铁75克;氯化铝112克;氯化钴52克;氯化镍418克;氯化锰23克;乙二胺四醋酸1200克;硼氢化钠80克;膨化剂40克;渗透剂50克。

前处理:把绵纤维浸入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内,常压,80℃,浸60分钟,洗至中性脱水。再浸入1%的氯化亚锡的水溶液内(20升),室温,浸10分钟,漂洗。脱水后浸入0.5%的硝酸银水溶液内(15升),室温,浸5分钟,取出水洗,脱水,待用。把上述物质溶入50升的不锈钢槽内,调PH=7.5-8,再把处理过的纤维放入其中,先在室温时浸一轧约10分钟。再把槽内溶液加热升温到80℃,再浸一轧约40分钟,取出,洗净、烘干,即得多功能纤维。

再取1000克聚酯粒子;二氧化钛(纳米级)3克;二氧化硅(纳米级)3克;银(纳米级)1克;碳化锆(纳米级)0.5克;铜(纳米级)15克;镍(纳米级)8克;钴(纳米级)2克;释氧剂20克;分散剂80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新国,未经刘新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06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