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式动力传输机构无效
申请号: | 02113131.7 | 申请日: | 200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382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昌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昌奎 |
主分类号: | F16H41/04 | 分类号: | F16H41/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伟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动力 传输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输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式动力传输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各种各样的动力传输机构,如齿轮齿条结构、蜗轮蜗杆结构等,大都是采用机械机构作为其传输动力的装置,鲜见有采用水流作为动力传输的装置。一种公知的水轮发电机站(如图1所示)是由进水口1A、主阀2A、水轮机3A、水轮发电机4A、尾水管5A组成,上游的水流通过进水口1A、主阀2A流入水轮机3A,然后由尾水管5A排出。水流经过水轮机3A转轮时,水能转换为机械能,由主轴传递给水轮发电机4A转换成电能,通过输变电设备向电力系统供电。在该水轮发电机站中,进水口1A的水平高度比尾水管5A的水平高度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量损耗小、可循环做功的液体式动力传输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液体式动力传输机构是由一个或多个水轮箱串接而成,所述的水轮箱由叶轮、水轮室和外壳构成;所述的外壳由壳体和扣合在壳体上的端盖构成,壳体和端盖构成一密闭的空间,外壳上设有轴孔;水轮室和叶轮依次套置于该密闭空间内;水轮室为一环形构件,其一端闭合,另一端敞开,在其环形侧壁上设有多个进水口;所述的叶轮由主轴和围绕主轴均匀布置的叶片构成,叶轮可围绕主轴中心线旋转;叶轮套置于水轮室内,叶轮的径向尺寸与水轮室径向尺寸相适应,叶轮的主轴可自外壳上的轴孔穿出,在轴孔与主轴之间设有密封圈;外壳沿径向方向分别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的水平高度与水轮室的环形侧壁上的进水口的水平高度和叶轮叶片的水平高度相对应。外壳上的轴孔设在端盖的中部。
在水轮室闭合端的内壁中央垂直向上固接一转轴,在叶轮主轴的下端面设有连接装置,主轴借此连接装置活动连接在水轮室的转轴上并可围绕该转轴旋转。
在壳体的内壁中央设有接纳叶轮主轴的沉孔,叶轮主轴活动连接在该沉孔内。
所述的水轮室的多个进水口是由沿水轮室切线方向穿透水轮室侧壁的口形成。
本发明还包括常压水箱、液体泵、高压水箱、气体压缩机和水管;水轮箱、常压水箱、液体泵、高压水箱依次用水管串接而成,形成闭合环路;高压水箱上连接气体压缩机,气体压缩机向高压水箱注入压缩气体。在水轮箱和高压水箱之间、水轮箱和常压水箱之间分别设有控制阀门。
本发明还包括常压水箱、液体泵、水管,以及设置在水轮箱和液体泵之间、水轮箱和常压水箱之间的控制阀门;水轮箱、常压水箱、液体泵依次用水管串接而成,形成闭合环路。
本发明还包括常压水箱、液体泵、高压水箱、压气机、气体压缩机和水管;水轮箱、常压水箱、液体泵、高压水箱依次用水管串接而成,形成闭合环路;在水轮箱和高压水箱之间、水轮箱和常压水箱之间分别设有控制阀门;高压水箱上连接压气机,压气机连接气体压缩机,压气机向高压水箱注入压缩气体。
本发明将水轮箱、常压水箱、液体泵、高压水箱依次用水管串接而成,形成闭合环路,气体压缩机向高压水箱注入压缩气体形成高压水流,使高压水箱内的高压水流冲击水轮箱组内的叶轮,带动叶轮转动。由于本发明是在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中用水流传递动力,故在动力的传递过程中,能量损耗较小,且无污染,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维护,可作为独立的动力传输机构应用于汽车、飞机、船舶、电锅炉、发电机组等处,用途十分广泛。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公知的水轮发电机站;
图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水轮箱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水轮箱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外形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水轮箱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7为本发明水轮室的俯视图;
图8为图3沿A-A线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水轮箱第二个实施方式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昌奎,未经陈昌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31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