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品位辉钼矿堆浸回收钼的新工艺无效
申请号: | 02113699.8 | 申请日: | 2002-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386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25 |
发明(设计)人: | 邹平;赵有才;杜强;周德林;邓之福;阎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冶金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22B3/04 | 分类号: | C22B3/04;C22B3/24;C25C1/22;//C22B3434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65003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品位 辉钼矿堆浸 回收 新工艺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含钼矿物质的处理技术,尤其是一种低品位辉钼矿堆浸制取钼产品的技术。
背景技术:在钼的工业生产中,目前随着钼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可供利用的高品位钼矿资源越来越少,低品位钼矿则大量堆存,传统工艺浮选-焙烧-浸出工艺处理这些矿石不能获得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金堆城钼业公司要求入选原矿钼品位高于0.08%,低于0.08%的大量矿石则作为贫矿堆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新的工艺技术,对这些数量巨大、体积庞大的低品位钼矿石经济、有效地加以利用,已成为钼矿企业急需解决的新问题。申请人对钼品位在0.06~0.08%的金堆城低品位辉钼矿开展了细菌浸出和硫酸浸出研究,细菌浸出是在硫酸介质pH=1.5~2.0条件下进行,硫酸浸出也保持同样的酸度。由于低品位辉钼矿的物理化学特性,细菌浸出和硫酸浸出都未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上述两个浸出过程均导致伴生的金属离子进入溶液,而钼在酸性溶液中易与溶液中的其它金属离子(如Fe3+、Ca2+、Al3+)生成不溶性的络合物而沉淀于矿渣中,经试验可知,渣中的钼很难再次提出。因此钼在浸出液中的浓度很低,细菌和硫酸浸出钼的浸出率均很低,没有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本发明提出一种低品位辉钼矿堆浸回收钼的新工艺,针对金堆城低品位辉钼矿伴生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高的特点,用低浓度次氯酸钠NaClO溶液在碱性介质下进行氧化浸出处理,通过直接堆浸处理破碎原矿而制取钼产品,避免了传统浮选-焙烧-浸出工艺中昂贵的磨矿费用,该工艺中堆浸、离子交换、尾水再生为一贯通的闭合循环系统,对低钼浸出液通过离子交换进行提纯、富集、结晶,最终制取钼酸铵产品。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经济实用的尾水再生步骤,尾水电氧化再生次氯酸钠可以减少原料消耗,降低成本,并形成溶液的闭路循环,减少次氯酸钠的运输和储存,减少废液外排,甚至不排放废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电氧化后的尾水直接返回或补充少量的新鲜次氯酸钠溶液后返回堆浸场继续浸出钼矿石。
再生尾水同在化工厂购买的化学法生产的次氯酸钠溶液(稀释成相同有效氯浓度)相比,有几乎相等的氧化活性,其氧化浸出低品位辉钼矿的能力基本一致,但其成本则比购买低25~35%。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将钼品位在0.03%~0.5%的辉钼矿矿石破碎至-8mm粒度,筑堆,在碱性介质下按液固比1∶5进行堆浸,采用低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为浸矿剂,浸矿剂有效氯浓度在5~30g/L,温度5~40℃,pH=6~13条件下堆浸50~80天,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浸出液中的钼,用洗脱剂从吸附饱和树脂上洗脱钼,洗脱液经富集、提纯、结晶得到钼酸铵产品,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后液,即尾水经电解过程,再生部分浓度为2~20g/L的有效氯,此再生尾水直接或补加部分次氯酸钠后返回原矿堆浸场作浸矿剂继续浸出,控制其有效氯浓度在5~30g/L,堆浸回收钼金属的整个工艺流程为一闭合循环系统。
所述尾水的电氧化再生采用连续式生产,即未再生的尾水以一定流量流入电解槽中,电氧化后,再生的尾水又以一定的流量从电解槽流出,通过调节池调整池内再生尾水的有效氯浓度后,直接将溶液作浸矿剂用,电氧化所用溶液为钼矿经次氯酸钠溶液浸出所得滤液,经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钼后的交换后液,尾水Cl-含量30~70g/L、电解温度20~60℃、电流密度300~3000mA/m2、原液pH=3~12、电解时间5~60分钟。连续电解,每小时可再生30~100L低浓度次氯酸钠溶液。
上述浸出过程中采用NaOH溶液、Na2CO3溶液调节碱性;离子交换过程采用的树脂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凝胶和大孔型两种类型;洗脱剂采用0.5~4.0mol/LNaOH溶液或1.0~4.0mol/L氨水;钼产品主要为钼酸铵。
此工艺制备的工业钼酸铵产品质量稳定,成本低,对环境的污染小,易实现工业化。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冶金研究设计院,未经云南省冶金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36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