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的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02114002.2 | 申请日: | 200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373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16 |
发明(设计)人: | 唐建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建文 |
主分类号: | A01N43/20 | 分类号: | A01N43/20;C07D303/48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防霉 防腐 保鲜剂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防腐防霉保鲜剂生产方法领域,尤其涉及新鲜农副产品的保鲜防霉防腐剂生产工艺的改进。
背景技术:新鲜农副产品在储藏过程中,吸湿性强,容易遭受霉菌等侵蚀,产生霉变;为了保鲜储藏期的农产品尤其是烟叶,通常使用具有抑杀霉菌的有机酯、有机盐溶液熏蒸或喷洒,以防止被储藏的农产品、烟叶等发霉腐烂,但是,现有的防腐防霉剂均具有相当的毒性:有机盐溶液干后在农产品上残留难以去除,有机酯在农产品上残留容易挥发,但在投放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皮肤、眼睛、鼻腔等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给工作人员乃至消费者的人体造成急、慢性伤害;而且如果农产品尤其是烟叶水分超过12%时,便无法控制霉变发生,造成烟农及相关生产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人一直在探索,希图能通过将简单易得的防霉防腐剂进行复配,消除现有防霉防腐剂的急性刺激危害、降低其慢性、残留危害性,却又能使其防霉防腐性能大大提高,但因为相关化学品的复配难以实现,故一直没有技术突破。
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实际中的问题,要提供一种能采用市售易得的防霉防腐剂作为原料、在较为简单的工艺步骤中,生产出在投放过程中无刺激、无残留毒性、且更高效、广谱的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的生产工艺。
为此,本发明的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的生产工艺,是采用不同的有机防霉防腐剂及各种增效助剂进行复配的过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过程是先采用有机防霉剂-丙酸钙Ca(OCOC2H5)2与富马酸二甲酯CH3OOCHC=CHCOOCH3作为原料进行液相反应生成中间产物,然后再将中间产物与尼泊金乙酯HOC6H4COOC2H5原料进行液相反应而生成具有如下结构式的含多羧基的环醚化合物:
上述有机化合物构成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的主要成分。
所述的丙酸钙的加入量是富马酸二甲酯的加入量的1.10~1.40倍(W),优选1.21~1.36倍;所述的丙酸钙的加入量是尼泊金乙酯的加入量的1.10~1.20倍(W),优选1.12~1.15倍。
所述的主要成分加入量占总加入原料量的82%~84%(W),优选83%。
所述的增效助剂及其加入量为:山梨酸钾的加入量是总加料量的(W)7%±0.06%、异抗坏血酸钠为总加料量的(W)3%±0.05%、苯甲酸钠为余量。
所述的各种原料的纯度均不低于95.5%,所述的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成品具有粉状固体及液态成品两种商品形态。
本发明的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的生产工艺具有如下优点:
丙酸钙、尼泊金乙酯对青霉、黄曲霉、毛霉、根霉等霉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效果,优于富马酸二甲酯,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们不易与其它类似的化学产品相混配,以致难以达到降毒增效的效果;本发明的生产工艺找到了通过复配进行增效降毒的最佳方案,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色无味,完全消除了对人体皮肤粘膜的刺激性,根本改善了工人在仓库内投放操作的劳动环境;
本发明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经过国家有关专业卫生检测部门“急性经口毒性”的项目测定,表明“属实际无毒物”,较原有普通的防霉防腐有机物的毒性大大降低;
经过对多种霉菌的抑菌试验表明,本发明生产工艺生产的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较通常的产品具有更强大的抑菌杀霉功效;而且,通过在一些仓库内作烟叶储藏防霉防腐保鲜实地试验表明,本发明生产工艺生产的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在农产品尤其是烟叶水分远超过12%情况下,仍然可强力控制霉变发生,且防霉持效天数从普通产品的28天提高到将近100多天左右,经处理的烟叶送国家烟草质量监督中心检测证实,水溶性总糖、总氮、总植物碱、感官质量等各项技术指标均保持合格,已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
本发明的复合防霉防腐保鲜剂的生产工艺采用市售常用的化学产品:丙酸钙Ca(OCOC2H5)2、富马酸二甲酯CH3OOCHC=CHCOOCH3与尼泊金乙酯HOC6H4COOC2H5进行复配合成得到其主要成份,采用易得价廉的山梨酸钾、异抗坏血酸钠、苯甲酸钠作为复配增效剂,原料来源有保证,生产工艺较为简单,产率较高,节约能耗,生产过程不会产生三废,易于大规模推广,潜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巨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建文,未经唐建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40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元件的驱动方法、采用该驱动方法的电子装置
- 下一篇:外用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