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硫电池无效
申请号: | 02116133.X | 申请日: | 200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389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8 |
发明(设计)人: | 崔水石;崔允硕;郑镛洲;李济玩;黄德哲;金周石;朴真;金奭;韩知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38 | 分类号: | H01M10/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巫肖南,黄益芬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2001年6月1日提交韩国工业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第2001-30878号,其内容引入本文作为参考。
本发明的背景技术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硫电池,更具体地涉及具有良好循环寿命特性的锂硫电池。
现有技术描述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巨大发展导致对二次电池的需求增加。特别需要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以适应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更简洁和更轻便的发展趋势。另外,要求二次电池更便宜,更安全和对环境更适合。
用于锂硫电池的活性物质是便宜和对环境适合的材料。而且,在能量密度方面,由于预期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即负极锂的能量密度为3830mAh/g,正极硫的能量密度为1675mAh/g),所以,锂硫电池是满足上述需要的引人注目的侯选电池。
常规锂硫二次电池使用具有硫-硫键的硫基化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用锂金属或碳基化合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放电时(电化学还原),硫硫键断裂,致使硫的氧化数降低。再充电时(电化学氧化),硫硫键形成,导致硫的氧化数增加。因此,利用还原-氧化反应可以贮存和产生电化学能量。上述硫基化合物常称作“活性硫”。
活性硫具有不简单的还原状态,并且逐次地与多种化学物质共存(见E.Levillain等,J.Electroanal.Chem.420(1997)167;及E.Levillain等,J.Electroanal.Chem.440(1997)243)。总的来说,活性硫电池中发生的反应可以用下面的式1来描述:
即,锂硫电池中的活性硫与锂金属反应,结果还原成硫化锂或多硫化锂。化合物的理论上的最终氧化状态为S8,而化合物的最终还原状态为Li2S。当S8完全还原成Li2S时(100%利用率),其具有理论容量1675mAh/g。因此,容量高于任何其它化学物质。
设想的电池设计包括那些其中(a)活性硫全部溶解于电解液(单相正极),及(b)活性硫既存在于固相中(有时是沉淀物)又存在于电解液的液相中的设计,其实例见US 6030720。但是,不管采用哪种设计,由于充放电循环,锂硫电池的活性硫如图1所示那样,既可存在于整个液相中,也可以存在于固液混合相中。参照图1,仅在放电曲线的下降部分存在液相,而在第一和第二平台部分液相和固相共存。
锂硫电池与其它类型电池的区别在于,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固相和液相可能同时共存。因此,在锂硫电池中,活性物质可以附着在正极上和溶解在电解液中。
如上所述,在充放电循环期间,活性物质不全保持为固相,而是与液相共存。因此,活性物质可以是电化学惰性的(即活性物质可以不固定在正极内),而且它可以与正极分离,成为进一步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不可利用的物质。因而,尽管锂硫电池具有高的理论容量,但其性能不是令人满意的。另外,如果连续还原多硫化锂,则硫不可逆地沉淀在导电网的表面,并且难于再氧化,其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解液的组成。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并赋予锂硫电池以优异的性能,已经提出如下的正极活性物质:有机硫化合物,如US 4833048,4917974及US 5162175中公开的那些化合物;在Oyama等,Nature,373,598-600,1995中公开的DMcT-Pan(2,5-二巯基-1,3,4-噻二唑和聚苯胺);及US 5441831,5460905,5601947与5609720中公开的碳-硫化合物。但是,有机硫在室温下具有低的理论容量和慢的反应速度。此外,碳-硫化合物也具有理论容量低的问题,而且不容易再生成分子结构相同的物质。
因此,已经试图采用元素硫(S8)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由于元素硫具有最高的理论容量并且为粉末状的,所以可以制成具有单位体积高活性物质密度与高容量密度的电极,结果得到具有高容量的正极。在US 5523179中,将室温下可再充电的元素硫用于电池系统。如该专利所公开的,活性硫的理论最终氧化状态被确定为无机硫(S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SDI株式会社,未经三星SD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61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具有多媒体能力的网络中的呼叫等待业务
- 下一篇:洗衣机及洗衣干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