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晶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2118043.1 | 申请日: | 200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379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13 |
发明(设计)人: | 江头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L21/84 | 分类号: | H01L21/8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永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晶片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半导体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埋置绝缘膜上有有源层的半导体晶片和使用该半导体晶片的半导体器件,尤其涉及根据半导体元件的用途有源层的厚度不同,在未形成埋置绝缘膜的体区也形成半导体元件的SOI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信息携带设备的快速普及,对高速动作且低消耗功率的半导体器件的需求增多。为实现这样的器件,系统设计、电路设计的方法以及器件结构改善的方法非常重要。
衬底结构为体硅衬底时,负载电容的降低并且电源电压的降低在低消耗功率方面有效,但反过来,导致速度性能的明显降低。因此,对可高速动作又兼有低消耗功率的绝缘体基外延硅(SOI)衬底的期望增高。这种对二者的同时满足通过降低器件与衬底之间或布线与衬底之间的寄生电容实现。
SOI衬底具有在绝缘层上形成有单晶硅(Si)层的衬底结构(后面叫作“SOI结构”)。SOI结构由于降低结电容和衬底偏置效果,从而不恶化速度性能。同时,SOI结构可通过电源电压的低电压化进行低消耗功率的动作。SOI晶片的制造中,一般采用键合(晶片键合)法或注氧隔离(SIMOX)法。键合法是经氧化膜将Si衬底彼此键合的方法。SIMOX法是将氧离子注入Si衬底后进行热处理,在Si衬底内部形成埋置氧化膜的方法。
SOI衬底上形成的半导体元件(SOI器件)形成在埋置氧化膜上配置的单晶硅层上。该单晶硅层(有源层)的膜厚根据SOI器件的用途分别使用。例如,组合了低消耗功率和高速动作的CMOS器件中使用膜厚为50~100nm左右的有源层。另一方面,高耐压器件中,使用膜厚几个微米的有源层。
保护二极管具有经衬底将从连接管脚侵入的过电流释放到装置外部而保护内部电路的用途。对于具有这种用途的保护二极管而言,SOI衬底的埋置氧化膜无用或造成障碍。对于保护二极管而言,反而体硅衬底比SOI衬底更合适。
但是,上述的SOI晶片的制造方法中,埋置氧化膜在晶片的整个面上在相同条件下形成。因此,埋置氧化膜埋置在距晶片表面相同的深度,有源层的厚度在晶片整个面内一定。从而在一个SOI衬底上难以混装不同用途的SOI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是一种半导体晶片,包括由具有平坦表面的单晶硅构成的半导体衬底、第一元件形成区域、第二元件形成区域、和第三元件形成区域。第一元件形成区域具有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埋入到规定深度处的第一埋置绝缘膜。第二元件形成区域具有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埋入到比第一埋置绝缘膜浅的位置处的第二埋置绝缘膜。第三元件形成区域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到与该表面相反的背面由单晶硅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是一种半导体晶片的制造方法,准备由具有平坦表面的单晶硅构成的半导体衬底;在表面上形成在第一元件形成区域中有开口的第一耐离子注入膜;经第一耐离子注入膜将氧离子选择地注入到第一元件形成区域的规定深度处;在表面上形成在第二元件形成区域中有开口的第二耐离子注入膜;经第二耐离子注入膜将氧离子选择地注入到第二元件形成区域的比第一元件形成区域浅的位置处;加热半导体衬底使注入的氧原子和硅原子起反应。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由具有平坦表面的单晶硅构成的半导体衬底、第一元件形成区域、第二元件形成区域、第三元件形成区域和在第一到第三元件形成区域的每一个上形成的用途不同的半导体元件。第一元件形成区域具有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埋入到规定深度处的第一埋置绝缘膜。第二元件形成区域具有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埋入到比第一埋置绝缘膜浅的位置处的第二埋置绝缘膜。第三元件形成区域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到与该表面相反的背面由单晶硅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准备具有平坦表面的半导体衬底;在表面上形成在第一元件形成区域中有开口的第一耐离子注入膜;经第一耐离子注入膜将氧离子选择地注入到第一元件形成区域的规定深度处;在表面上形成在第二元件形成区域中有开口的第二耐离子注入膜;经第二耐离子注入膜将氧离子选择地注入到第二元件形成区域的比第一元件形成区域浅的位置处;加热半导体衬底使注入的氧原子和硅原子起反应;在第一和第二元件形成区域以及从表面到与该表面相反的背面由单晶硅构成的第三元件形成区域上分别形成用途不同的半导体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晶片的剖面图,扩大表示形成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晶片表面的一部分;
图2A和图2B是表示图1所示的半导体晶片的制造方法的主要制造工序的剖面图,表示与图1所示的半导体晶片的剖面图对应的剖面图结构;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扩大表示形成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晶片表面的一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80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烟草厂产品质量的方法
- 下一篇:带有弱反射色的抗反射基片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