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车体构造无效
申请号: | 02118979.X | 申请日: | 200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397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19 |
发明(设计)人: | 滨冈由典;泽田义孝;门胁武利;小家石薰;藤原东彦;加藤博之;玉木善规;清水正俊;高田利之;马场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31/00 | 分类号: | B62D3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宏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体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将车辆碰撞时所受的力从挡板增强件经由前柱传向前门内的腰带增强件的汽车的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在汽车中,有时采用一种通过将碰撞时来自车辆前方的所受的力从挡板增强件经由前柱传向前门而避免对车室造成影响的结构。
作为这种车体构造,如图31和图32所示,以往有一种结构是将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挡板增强件252的后端部与将前门250枢支承的前柱251相结合,在所述前门250内,在与所述挡板增强件252同一高度的位置上连续设置腰带增强件253(ベルトラインリインホ—ス)而成。
又,在采用由左、右挡板增强件252的前侧支承发动机组件和ABS装置的促动器等刚体的结构时,由于在挡板增强件252的前侧设定碰撞区很困难,因此,有时是在所述挡板增强件252的发动机组件后侧且在前柱251与撑杆支承件254的中间部252a设置碰撞区。
并且,通过使碰撞时所受的力从所述挡板增强件252经由前柱215传向腰带增强件253、将该腰带增强件253顶住,而抑制门开口部的变形,并将所受的力向车体后方释放。
因此,为了防止碰撞时前柱的断面溃散,通常考虑在前柱内的挡板增强件结合部上配设隔板,以提高该结合部的刚性。
然而,在上述传统的车体构造中,碰撞时往往会在车内侧发生挡板增强件252的中间部252a折弯、即所谓的内折现象,在发生该中间部252a内折的同时,引起前柱251向车内侧旋转之类的扭转变形,前门250因该变形而向车外侧移动,其结果,存在着不能将所受的力充分地传向腰带增强件253的问题。
即,碰撞时的负载不是被挡板增强件252的闭合截面整体所接受,而是由闭合截面的各拐角部(参照图31的虚线O标记)承受。并且,由于在挡板增强件252的外侧拐角部传递负载F1的作用下,所述中间部252a具有容易凹陷的倾向,由此,外侧的负载容易作用于前柱251的外面的内侧。又,前柱251原先就具有因与轮胎碰撞等引起的向车内侧扭转的特性。这样,在外侧拐角部传递的负载F1和在内侧拐角部传递的负载F2双方很容易作为一种作用力,使前柱251向内侧旋转,而从前柱251本身的特性来看,一般认为扭转很大。
另一方面,在所述前柱的挡板增强件结合部上配设隔板时,因不知道受力的方向等如何,有可能会使前柱与腰带增强件碰撞面滑偏,使门本体脱出至外侧,这样一来,就不能将所受的力可靠地传递至车体后部。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汽车的车体构造,即:通过抑制前柱向车内侧的扭转变形,可将冲击力可靠地传递至车体后部,又,配设隔板时,可防止门本体脱出,进而将所受的力可靠地传递至车体后部。
发明概述
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汽车的车体构造是,将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挡板增强件的后端部与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柱结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板增强件的与所述前柱的结合部的前方,设定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折线,以所述挡板增强件的所述折线为起点,使其前侧部分向车内侧倾斜,并在所述挡板增强件上,形成有以所述折线为起点而向前方延伸的凸缘部。
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汽车的车体构造是,在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构件上,将门本体配设成从车辆前后方向看时门本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壁与支柱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壁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形态,在所述门本体内配设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腰带增强件,将车辆碰撞时的所受的力经由所述支柱构件和腰带增强件传向车体后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腰带增强件的长度方向端部延伸,使其与所述门本体的前侧壁、后侧壁接近或抵接,同时使支柱构件的车外侧壁的刚性大于该支柱构件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壁的所述腰带增强件相对部分的刚性。
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汽车的车体构造是,将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挡板增强件的后端部与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柱结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柱内的挡板增强件结合部上,配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箱形截面的隔板,在前门内配设有大致与所述挡板增强件同一高度位置的腰带增强件,在所述隔板的与所述腰带增强件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切口凹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89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