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2120094.7 | 申请日: | 200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381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7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孝昭;清水正砂;爱川和彦;姬野邦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藤仓 |
主分类号: | G02B6/255 | 分类号: | G02B6/255;G02B6/3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邹光新,叶恺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散 补偿 光纤 连接 结构 | ||
1.一种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
将具有负分散斜率的分散补偿光纤、和近场分布图与该分散补偿光纤不同的连接用光纤进行熔接连接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用光纤具有:在不连接的情况下的由所述分散补偿光纤的熔接连接后的近场分布图、以及由与该连接用光纤的熔接连接后的近场分布图的重叠积分,而求出在使用波长上的理论连接损耗,为低于0.3dB的近场分布图。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不连接状态下的所述连接用光纤的有效纤芯截面积,要比处于不连接状态的所述分散补偿光纤的有效纤芯截面积大。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用光纤因加热而引起的有效纤芯截面积的扩展速度,要比所述分散补偿光纤因加热而引起的有效纤芯截面积的扩展速度小。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用光纤的一侧端部上,连接有所述分散补偿光纤,
在该连接用光纤的另一侧端部上,连接有通过该分散补偿光纤而被补偿的、具有正分散斜率的单模光纤。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处于不连接状态下所述分散补偿光纤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为A,处于不连接状态下所述连接用光纤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为B,处于不连接状态下所述单模光纤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为C时,有
A<B<C。
6.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分散补偿光纤由加热而引起的有效纤芯截面积的扩展速度为D,所述连接用光纤由加热而引起的有效纤芯截面积的扩展速度为E,所述单模光纤由加热而引起的有效纤芯截面积的扩展速度为F时,有
F<E<D。
7.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中,所述单模光纤在使用波长上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为100-150μm2。
8.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中,所述单模光纤在使用波长上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为55-90μm2。
9.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用光纤,具有在纤芯和该纤芯的外周上设置的敷层,在该敷层中添加有氟元素。
10.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氟元素的添加量大于0.6重量%。
11.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敷层是由两层以上构成,该敷层的最外层是由纯石英构成。
1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散补偿光纤,具有中央纤芯、该中央纤芯外周上设置的外层(side)纤芯、以及该外层纤芯外周上设置的敷层;
所述中央纤芯的折射率比所述敷层高,所述外层纤芯的折射率比所述敷层低。
13.依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补偿光纤在使用波长上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低于16μm2。
1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散补偿光纤,具有中央纤芯、该中央纤芯外周上设置的外层纤芯、该外层纤芯外周上设置的环形芯、以及该环形芯的外周上设置的敷层;
所述中央纤芯和所述环形芯的折射率比所述敷层高,所述外层纤芯的折射率比所述敷层低。
15.依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散补偿光纤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补偿光纤在使用波长上的有效纤芯截面积高于18μ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藤仓,未经株式会社藤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2009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