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声堰无效
申请号: | 02124995.4 | 申请日: | 2002-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389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基生;陈更;陈兆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基生 |
主分类号: | G10K11/00 | 分类号: | G10K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76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声堰 | ||
声隁(shēng yān),亦作声堰,也称为融声汇流堰,它是由发明人原创发明的,一种貌似Y形、树根的三叉型、上一分支下四分支铸造(塑压)配套的专用管件。连结于扬声器与其相关部件或者音箱之间,用以融声汇流、倍大声级、以利还音和辐射。种类有:用于全音频倒相式左右声道主体音箱与低音、次低音倒相式音箱之间的全低倒相双箱声堰A、用于双中音前加载两级号筒辐射器的双号加载两中声堰B、用于四高音前加载两级号筒辐射装置的双号加载四高声堰C。
本发明专利涉及振动和波,发声和传声,反射和衍射、迭加和共振的声学技术,特别是一种秉承和延伸音箱与声柱的基因和血统,运用和拓展声波传播和迭加,共振与倍声的物理特性;应用声堰,作为音箱与声柱嫁接的媒体,把多声道分立的,多件套音箱“血肉交融”连成一体的,类似于声柱的声堰类音柱还音的技术。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声堰入口可以聚集声波能流密度达到最大限度
全低倒相双箱声堰A有两个入口ΦA1、ΦA2,ΦA1从全音频倒相式音箱腔体(V11)顶部中心穿出,ΦA2从前加载低音、次低音腔体(V’21)底部中心穿出。由于声堰入口面积φA1、φA2,也是音箱V11倒相孔、V’21辐射的出口。它们是以大笛口按指数形式收缩为不等截面的合瓦式结构的喉头,面积为φ’A1、φ’A2。音箱内声波对压力室φA1×a(φA2×a)产生作用,它驱动的空气容积为φA1的面积与振动波速的位移a的乘积φA1×a(φA2×a),声波将被压缩的气体通过喉头至b处,于是被驱动的空气量从容积φA1×a变为容积φ’A1×b,在位移b的狭窄出口处,由于空气振动位移截面减小,在该处的声波波速就会以φA1/φ’A1的比值面提高,这种情况称为波速转换,声波传输过程中的这种作用,加大了辐射阻抗,也提高了声辐射效率。
再看声堰入口聚集接收孔,正安装在相关音箱的顶部或底部的几何中心处;音箱的实际尺寸小于或远小于工作于该箱声波长的尺寸,因此,箱内不同入射角,不同波程的声波,在声堰入口处均不会反相,以同相式接近同相的相位迭加,并在极短的瞬间合成,聚集输出。
(二)应用声堰可以实现扬声器辐射的声波,既是声源,又互为外力、激发对应腔体共振,分段共鸣,频段倍声
V11是全音频倒相式音箱的腔体,其内接的扬声器Y11、Y12工作频率f11、V11箱体的共振效率fV11;与之对应的V21、V22是低音、次低音倒相式音箱的腔体及前加载压缩室腔体,其总等效腔体用V′21表示,V′21低音扬声器工作频率f21、腔体共振效率fV′21;设计实施时,已保证f11在中高音段上的频率高于f21,而fV11<fV′21。
以同相的音频信号相应频段给应馈的扬声器馈电,V11倒相的声波与V′21辐射的声波经管道传输至声堰铧嘴及号筒连接处,铧嘴的结构已注定的控制作用以及号筒功能的配合,使得Y11、Y12辐射倒相声波的同时,也即同时成为激发V′21共振的外力;同时V′21内扬声器Y21、Y22向外辐射声波的同时,也同时成为激发V11共振的外力。当两腔的扬声器是以同一音频同相的分频段信号馈电,当外力频率和被激励腔体固有的共振频率相同时,亦即外力周期变化能够和彼此腔体的固有频率(或固有频率的整数倍)的振动“合拍”的情况下,外力方向才能在整个周期内和对应腔体内气体运动方向一致,使外力在整个周期内对气体作正功。显然在此情况下,互为外力的声波,在完成向空间辐射的同时,同步地供给对方共振的能量,受迫振动的能量也达到最大值;当外力频率f11=fV′21,或f21=fV11时,发生共振,速度振辐达到最大值。在设计实施时已保证腔内共振时的阻尼最小,在给定辐值的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共振现象表现愈为尖锐,速度振幅的极大值也就愈高。这样在号筒HA1处除了扬声器正常辐射外声波外,还有随共振发生时fV11、fV′21频段的声波,使声场的声级(能流密度)大大加强。
原创发明的声堰,利用传统经典的音箱作为共振腔,用扬声器辐射的声源相互仿作振动的声源,并将其状态调整到最佳的临界状态,恰似平衡的天平,只要稍稍有微小的动情,就会引起象多米诺骨牌运动那样,高效率地传递推动开来,达到共鸣倍声的最佳效果。
(三)声堰传输通道的合瓦式截面结构,消除声波的相互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基生,未经陈基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249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将衣物分开洗涤的洗衣机桶
- 下一篇:一种复合杀菌剂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