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果菜、豆类两用榨汁机无效
申请号: | 02129663.4 | 申请日: | 2002-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398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26 |
发明(设计)人: | 赵树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树清 |
主分类号: | A47J19/00 | 分类号: | A47J19/00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12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果菜 豆类 两用 榨汁机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榨汁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既可以榨果菜汁、又可以榨豆浆,并且能够汁渣自动分离的榨汁机。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榨汁机多为组合结构,通过更换不同的组件,来达到榨果菜汁或榨豆浆的目的。例如CN2116437“多用途组合式果菜豆浆机”就是这样一种结构的榨汁机,在榨果菜汁时,安装上圆形齿刀和滤网筐,用推料棒通过加料管将果菜压在圆形齿刀上进行刮切,分碎后通过高速旋转的滤网筐,将渣和汁自动分离。磨豆浆时,则需使用一对上下砂磨组件,上磨的中心开孔,豆类通过中心孔进入两磨中间,同时加水进行粉碎得到豆浆,同样通过滤网筐进行渣、汁自动分离。这种榨汁机的缺点是需要更换组件,而且榨果汁时还需要使用料棒挤压物料,操作繁琐。
技术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更换组件,既可以榨果菜汁,又可以榨豆浆的两用榨汁机。
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发明不需要更换组件,只使用一组刀具就可以同时榨果菜汁和豆浆,操作简单、方便。
本发明切推刀片的特殊结构,使得食物在粉碎过程中能够自动向下运动,而不会向上跳动,因此不必再使用料棒挤压食物,提高了榨汁机的自动化程度,加料和操作更加简便。
本发明将侧加料管内的防溅漏斗下部设计成半球形状,并将出口设计在侧面,这样,当榨豆浆时,溅起的碎块打在漏斗的侧面上又落回榨汁机中,防止了碎块又溅出来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果菜、豆类两用榨汁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切推刀片15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管形齿刀13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1中主加料管小盖10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1中防溅漏斗7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果菜、豆类两用榨汁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有一个机架17、榨汁腔外壳4和上盖11,滤网筐3通过传动机构与固定在机架17内部的电机1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皮带轮连接、也可以是联轴节连接,或者采用其它连接方式。
在滤网筐3的底部,依次固定有圆形齿刀16和切推刀片15,三者一起随电机高速旋转。其中,圆形齿刀为一个平面刀片,起对食物进行刮擦的作用,切推刀片15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由一对垂直刀刃21与一对水平刀刃22间隔组成,水平刀刃22为90°折弯并与圆心偏斜一定角度,切推刀片主要起粉碎食物及推动食物运动的作用。榨汁腔外壳4固定在机架17上,上盖11又盖在榨汁腔外壳4上,与榨汁腔外壳4共同形成一个榨汁腔5,滤网筐3及其内部的刀具组均位于榨汁腔5的中心位置。在榨汁腔外壳4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一个出汁口2和出渣口14。
上盖11的内部包含有一个主加料管12和侧加料管6,主加料管12位于滤网筐3的正上方,其下端固定有一个如图4、图5所示的管形齿刀13,管形齿刀13的下端位于滤网筐3底部切推刀片15的周围,管形齿刀13的刀齿23垂直均匀排列在管的内壁,管形齿刀主要对由切推刀片推动过来的食物再次进行粉碎,侧加料管6位于主加料管12一侧,其底部与主加料管12的侧壁相通,在侧加料管6内安装有一个防溅漏斗7,防溅漏斗7的上端呈管形漏斗形状,下部为一个空心半球形,漏斗出口20与侧加料管6的出口方向相反。
在主加料管12和侧加料管6上,还分别设置有主加料管小盖10和侧加料小盖8,其中,主加料管小盖10的结构如图6、图7所示,在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滤水孔9。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启动电机,带动滤网筐、圆形齿刀和切推刀片一起高速旋转。榨果菜汁时,拿掉主加料管小盖,将果菜从主加料管中加入,果菜自由下落,被切推刀片粉碎并推动一起旋转,进而受到圆形齿刀和管形齿刀的进一步刮擦和粉碎,粉碎后的物料从管形齿刀下端与圆形齿刀的间隙中排出到滤网筐中,其中果菜汁从滤网筐网孔中流出,经出汁口流到接收容器中,果菜渣从滤网筐上部甩出,经出渣口排出。
榨豆浆时,将侧加料管小盖拿下,从侧料管中加入豆类,同时,将水加入到主加料管小盖中,由滤水孔流入到榨汁机中,榨汁过程与榨果菜汁相同,其中,豆类及碎块上溅时,被防溅漏斗的侧壁及主加料管小盖挡回,不会溅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树清,未经赵树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296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绿毛龟钙饼干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氢溴酸槟榔碱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