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方法及所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02132652.5 | 申请日: | 200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391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景军;周茂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景军;周茂胜 |
主分类号: | E02D5/44 | 分类号: | E02D5/44;E02D5/48;E21B10/6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毕志铭 |
地址: | 15003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孔 高压 喷射 扩孔 混凝土 异型 桩成桩 方法 所用 装置 | ||
1、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成桩方法包含如下步骤:b、桩端扩大头,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后,在提钻具时,从安装在钻头侧翼内侧的喷嘴中向桩孔底部的侧壁喷射高压介质,使孔底直径扩大,然后下落钻具至孔底,并通过中空的钻杆由钻头底部的出料口向桩孔内压灌混凝土;c、形成异型桩:在上提钻具的过程中,从钻头侧翼内侧的喷嘴中向桩孔的孔壁喷射高压介质,使桩孔局部孔径扩大,并继续由钻头底部的出料口向孔内压灌混凝土,形成异型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高压介质为水或水玻璃,或者是强度等级为32.5~52.5、水灰比为(0.6~1.2)∶1的硅酸盐水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介质的压力为10~40Mpa。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c、形成异型桩:上提钻具至桩体的中部时,向桩孔侧壁喷射高压介质进行局部扩孔,并继续由钻头底部的出料口向孔内压灌混凝土,局部扩孔时钻具的转数为10~25r/min,钻具的提升速度为10~35cm/min;局部扩孔完成后停止喷射高压介质,并将钻具的提升速度调至3~5m/min进行压灌混凝土,在桩体的中部重复多次局部扩孔,即可形成糖葫芦形的桩。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c、形成异型桩过程时,使钻具不转动,并上提钻具,在提钻具时向桩孔的侧壁持续喷射高压介质,并同时灌注混凝土,钻具的提升速度为10cm~35cm/min,钻头上的多个喷嘴均匀分布于钻具的四周。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c、形成异型桩过程时,钻具的提升速度3~5m/min,钻具的转速为10~25r/min,提钻时持续喷射高压介质,并同时灌注混凝土,钻头上只有一个喷嘴位于钻具的一侧。
7、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所用的装置,它包含输送混凝土并钻孔的钻具(1)、固定在钻具(1)下端的带有出料口的钻头(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含有固定连接在钻具(1)的钻杆内壁上的喷射管(3)、安装在钻具(1)上端在钻具旋转和升降时向喷射管(3)输送高压介质的回转装置(5),连接在喷射管(3)下端的喷嘴(4)固定连接在钻头(2)侧翼(2-1)的内侧,喷嘴(4)的喷射口(4-1)位于钻头(2)的外边缘,喷射管(3)的上端连接回转装置(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所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回转装置(5)安装在钻具(1)的动力头减速箱(7)的上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所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回转装置(5)由与钻具(1)固定连接的内套(8)、外套(9)、设在内套(8)和外套(9)之间的中环(10)、与高压介质泵的输料管(6)相连通的接头(11)组成;在内套(8)侧壁的内部有与喷射管(3)的上端相连通的竖向盲孔(8-1),盲孔(8-1)的上端连有一个与内套(8)外表面相贯通的上通孔(8-2),在外套(9)的侧壁上开有一个外通孔(9-1),外通孔(9-1)内连接有接头(11),中环(10)的内表面有与上通孔(8-2)相连通的内环槽(10-1),中环(10)的外表面有与接头(11)相连通的外环槽(10-2),在内环槽(10-1)和外环槽(10-2)之间分布有多个通孔(10-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钻孔高压喷射扩孔压灌混凝土异型桩成桩所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中环(10)的上下还分别设有上密封环(12)和下密封环(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景军;周茂胜,未经王景军;周茂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3265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