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细纱机用罗拉集聚纺纱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2200281.2 | 申请日: | 200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5342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05 |
发明(设计)人: | 裘永清;张江滨;祝章琛;程隆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鸿基实业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5/72 | 分类号: | D01H5/72;D01H5/74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金锁 |
地址: | 030012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纱机 罗拉 集聚 纺纱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细纱机用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它适用于棉纺、毛纺、麻纺、绢纺等纺织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细纱机,粗纱纤维须条经由牵伸系统牵伸后进入加捻区,纤维须条离开前钳口后,在纺纱三角区纤维须条捻合在一起形成纱。由于纺纱三角区的存在,这时所形成的成纱结构里,内外层的纤维所受到的捻幅差异很大(外表层捻幅最大,纱芯捻幅为零),使成纱时不同层的纤维对成纱强力的贡献值的差异也很大,造成拉伸试验时纤维负荷的不均匀和纤维断裂的不同时性,导致成纱强力的降低。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附加在原牵伸罗拉到加捻区路径上的附加装置——纤维须条导引罗拉和纤维集聚罗拉,对于进入加捻区之前的纤维须条,在纺纱张力和加捻力共同作用下,纤维须条从自由状态渐渐在集聚罗拉沟槽内集聚,同时获得初捻,从而增强了纱表面的纤维须条的紧密度和有序性,改进了纱的结构,具有新结构的纱的毛羽得到减少,并且纱线强度大大提高。
技术方案:一种细纱机用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它包括导引罗拉1纤维集聚罗拉2,其特征是:导引罗拉1由传动轴10、紧固螺钉18、结合轴套9、通气环8、支架11、轴套4、堵头7、小环5、卡环6、螺钉12组成:传动轴10上通过紧固螺钉18设有结合轴套9,通气环8与结合轴套9压配,支架11上通过螺钉12设有轴套4,轴套4的孔中设有堵头7,轴套4上设有小环5和卡环6,支架11固定在机架上;纤维集聚罗拉2设在短轴13上,短轴13设置在摇臂15上,摇臂15通过销轴17和隔套16设置在弹簧3上,螺母14设置在销轴17上,弹簧3固定在机架11上;纤维集聚罗拉2的表面设置有沟槽和中间槽,表面沟槽形状呈“人”字状或与纱线运动方向平行的“‖”字状,纤维集聚罗拉沟槽的截面形状呈矩形、V形、梯形、弧形等几何形状;通气环8上设有孔;轴套4上有孔,孔中设有堵头7;小环5上设有孔;小环5和卡环6设在轴套4上;支架11上有凹槽,凹槽通过孔与气源相连;导引罗拉也可为圆柱状,外表设有齿,其直径大于牵伸罗拉直径的罗拉。
有益效果:该集聚纺纱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以较低附加成本生产优质高强度纱线。
四、附图说明:
图1表示细纱机用罗拉集聚纺纱装置的主视图;
图2表示图1中沿AA剖面线的的剖示图;
图3表示图2中沿BB剖面线的剖示图;
图4表示图2中沿CC剖面线的剖示图;
图5表示图4的向示图;
图6表示纤维集聚罗拉表面沟槽截面为矩形形状;
图7表示纤维集聚罗拉表面沟槽截面为三角形形状;
图8表示纤维集聚罗拉表面沟槽截面为梯形形状;
图9表示纤维集聚罗拉表面沟槽截面为弧形形状;
图10表示纤维集聚罗拉表面上设有“人”状沟槽;
图11表示纤维集聚罗拉表面上设有与纤维运动方向平行的“‖”状沟槽;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优选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加以说明:
在图1中,导引罗拉1置于细纱机前罗拉的位置,纤维集聚罗拉2通过弹簧3的弹性力压在导引罗拉1的表面上。
在图2中,中间带有通气长孔的小环5和卡环6呈哈夫形式抱合在轴套4的环形槽中,轴套4的一端开有几个孔,孔内压配堵头7来调节负压的大小,轴套4套于支架11的盲孔中,并用螺钉12把支架11上开的缺口并合,使支架11把轴套4紧紧握持住,支架11内的气孔与轴套4上的气孔相通,支架11的气孔通过接头19与气源相连,通气环8压配在结合轴套9上,用紧固螺钉18把结合轴套9固定在传动轴10上,而通气环8又与小环5、卡环6和轴套4组成的结合件间隙配合,这样,当传动轴10转动时,带动通气环8和结合轴套9在小环5、卡环6和轴套4组成的结合件表面转动;短轴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集聚罗拉2紧配,然后卡在摇臂15的开口槽中,销轴17分别通过弹簧3、摇臂15、隔套16的孔,把三者联结起来,销轴17的螺纹端拧螺母14,弹簧3使两个集聚罗拉2压在导引罗拉1上(即通气环8的表面),两集聚罗拉2可绕销轴17旋转;弹簧3和支架11通过结构件与细纱机机架相连。
所述细纱机用罗拉集聚纺纱装置是这样工作的:导引罗拉1和前上罗拉20(不属本装置)经过牵伸的纤维须条进行握持,牵伸后的须条在负压作用下,以与导引罗拉1表面线速度相等的速度进入由导引罗拉1和集聚罗拉2形成的集聚区,纤维集聚罗拉2通过弹簧3轻压在导引罗拉1的表面,导引罗拉1主动转动,以摩擦的方式带动纤维集聚罗拉2转动,纤维须条进入导引罗拉1与纤维集聚罗拉2的接触区,由于纤维集聚罗拉2的弹性,接触区具有一定宽度。在接触区,由于纤维集聚罗拉2的沟槽和导引罗拉1对纤维须条的集聚作用,纤维须条的宽度缩小,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纤维须条进入加捻区的喂给方式,纤维在纺纱张力的作用下向集聚沟槽转移,纤维须条在纺纱张力和加捻力的作用下,在集聚槽中获得初捻,单纤维之间产生细微的相互交捻,纤维须条变成多股并沿纱轴方向相互交捻,每股须条中的部分纤维被其邻近的纤维所捕获,部分纤维在加捻力的作用下迁移至邻近纤维,须条各部分纤维和单纤维间产生细微的相互交捻。在连续的加捻方式和部分须条凝聚的交替作用下,纱获得了新的结构形式,纱中纤维须条的排序更加紧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鸿基实业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未经山西鸿基实业有限公司;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02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气再循环式柴油热风炉
- 下一篇:仿激光视觉效果的舞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