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撞球杆无效
申请号: | 02200878.0 | 申请日: | 200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5339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05 |
发明(设计)人: | 蔡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博文 |
主分类号: | A63D15/08 | 分类号: | A63D15/08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撞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用具,尤其涉及一种中段与后段间的连接稳固,手感佳,内部震波传递流畅,且配重更精准,操控性更佳的撞球杆。
背景技术
如图1及图2所示,传统的撞球杆包括一前段10、一中段20及一后段30,主要为木质。该前段10、中段20及后段30组合后概呈一平顺且略具锥度的杆状。
上述中段20的长度定义为中段长度L1,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21及一中段后端22,该中段前端21供连结该前段10,而中段后端22具有一凹槽91,恰对应该后段30的一凸座92。
此凸座92上具有一固定孔921,供锁固一金属制(如铁制)的螺杆93,该凹槽91内亦具有一可与该螺杆93配合的螺孔911,该凹槽91与该凸座92的接触长度被定义为传统接触长度L3。
然而,传统的撞球杆存在如下的缺点:
1、中段20与后段30间易松动,手感差。传统撞球杆的螺杆93露出长度较短,故传统接触长度L3(例如5公分)大约为该中段长度L1(例如30公分)的六分之一左右,由于中段20与后段30间的接触部分的长度较短,易松动,进而导致使用上的手感差。如图3所示,在击球时,瞬间的爆发力极大,撞击桌面易使整支杆弯曲,故,中段20与后段30若无法稳固组合,则会造成易松动及手感差的严重缺点。
2、内部震波传递不顺。传统的撞球杆内的凸座92为木质,而螺杆93为金属制,两者材质不同,故其震波传递速率不同,因此,震波在内部传递较不顺。
3、金属螺杆使配重不精确且总重量增加,控球易失误。金属的比重比木材高出甚多,若金属螺杆93的长度增加,其重量亦急剧上升,将会使整个撞球杆原有重心位置改变,此时,必须在后段30末端增加金属配重块(图中未示),使整支撞球杆的重心回到预定的位置。万一配重不精确或重量太重,不仅打起球来不顺,控球上易失误而失去准度,影响使用者成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撞球杆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撞球杆,使其中段与后段间的连接稳固,手感佳,使内部震波传递流畅,且配重较易精准且重量减轻,操控性更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撞球杆,包括前段、中段及后段,该前段、中段及后段组合后概呈一平顺且略具锥度的杆状;该中段的长度定义为中段长度,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及一中段后端,该中段前端与该前段连结,该中段后端具有一凹部,恰对应该后段的一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具有一小径孔及一延伸孔;所述凸部具有一小径杆及一延伸杆,该小径杆固定于该小径孔中,该延伸杆卡固于该延伸孔,又,该凹部与该凸部的接触长度至少为所述中段长度的四分之一以上;所述前、中段、后段均为木质。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小径杆上设有外螺纹,且该小径孔亦设有相对应的内螺纹,使其可旋转锁合固定。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后段为成型一体。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延伸杆是为等直径的圆杆状,且相对应的延伸孔为一等直径的孔。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延伸部为直径不同的阶梯状圆杆,该延伸孔为一与该延伸部相密合的阶梯状圆孔。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延伸部为直径向前端渐缩的圆锥状,该延伸孔为一与该延伸部相密合的圆锥孔。
前述的撞球杆,其中凹部与凸部的接触长度至少为所述中段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其中段与后段间的连接稳固,手感佳,使内部震波传递流畅,且配重较易精准且重量减轻,操控性更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传统撞球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传统撞球杆的局部组合剖视图。
图3是传统撞球杆在撞击时的受力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组合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此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撞球杆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一前段10、一中段20及一后段30,该前段10、中段20及后段30组合后概呈一平顺且略具锥度的杆状。
其中,该中段20的长度被定义为中段长度L1,该中段具有一中段前端21及一中段后端22,该中段前端21是与该前段10连结,而该中段后端22具有一凹部23,恰对应该后段30的一凸部31。
该凹部23具有一小孔段231及一延伸孔2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博文,未经蔡博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08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