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收折伞具之卡勾组构造无效
申请号: | 02205407.3 | 申请日: | 2002-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5245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仕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健隆 |
主分类号: | A45B25/14 | 分类号: | A45B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洪进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伞具 组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收折伞具之卡勾组构造。
背景技术
在本创作申请前,创作人已创作出一件可藉单手控制就能使伞具自动折收的专利申请案,为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申请之第01278240.8[自动收折伞具],在该案中使用的卡勾组结构为开口形弹性夹环环设在每节中棒的下端外缘,并藉夹环开口处之左、右二倒勾片嵌入中棒对应之二切槽内固定,又夹环上具有弹性扣片,弹性扣片的上端为冲击部,弹性扣片适当处则设有扣勾,扣勾可穿入二中棒相对应之勾孔内,而使二中棒固定结合。当下蜂巢下降时会先触击卡勾组之冲击部,使弹性扣片外移而使扣勾脱离二勾孔,进而解除二中棒之固定关系,并使上中棒可自动下降。
上述卡勾组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加工生产上比较不容易,而且组装时为了与中棒配合也会非常麻烦;除此之外,卡勾组外露在中棒内,易受到不可预知的外力撞击而损坏,而且使用者若使用不甚也会伤及手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易于生产加工制造及易于与中棒组合以及避免手部受到伤害的自动收折伞具之卡勾组构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自动收折伞具之卡勾组构造,包括:一多节伸缩中棒;一固定在中棒上端的上蜂巢;一设在中棒上并可升降活动的下蜂巢;一设在上、下两蜂巢之间的弹性体;一固定在最下节中棒底端的手把;一设在手把内的控制装置;一由多根伞骨组成的伞骨总成;以及用于将各节中棒卡固结合的卡勾组;藉由上述组合成为自动收折伞具,其特征在于:卡勾组是位在第二节中棒以及第二节中棒以下的各节中棒上端适当位置,其结构为弹性扣片下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中棒内壁,而弹性扣片上端具有一个弧凸的凸榫,此凸榫穿出于中棒之榫孔外,并同时嵌入于另节中棒之榫孔内,使得上下二节中棒能被凸榫固定结合。
弹性扣片是一片长条且略具弯弧的金属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卡勾组的结构更为简单,而且中棒也不需设置任何孔、沟,就能使卡勾组与中棒藉由焊接而达到永久固定的配合效果,所以不论是制造卡勾组或中棒,以致于在组合作业上,都极为简易与方便,对于生产作业及进度提升甚多,此亦为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2、利用卡勾组之弹性扣片,能以上端的弧凸形凸榫介于二中棒之榫孔间,以使二中棒之间达到极佳的定位关系。3、利用下蜂巢下降时触碰卡勾组之弹性扣片的弧凸形凸榫,就能使凸榫自动退入中棒榫孔内,而使上节中棒能易于与下节中棒产生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伞具之全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勾组与中棒之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勾组固定二节中棒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下蜂巢与卡勾组抵触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二节中棒解除固定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伞具展开时之全剖面图,该伞具包括一多节式伸缩中棒10、一固定在最上节中棒上端的上蜂巢20、一活动升降于中棒的下蜂巢30、一固定在中棒底端的手把40、一设在手把并具有收伞作用的控制装置50、一由多根伞骨61组成的伞骨总成60以及位在上下二蜂巢之间的弹性体70组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以及各结构之间的结合技术,在前案第01278240.8〔自动收折伞具〕专利申请案中已详细揭露,因此关于细部结构以及之间的结合关系,在此不再详加赘述。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设在各节中棒之间(最上节中棒除外)并用于相互固定或解脱的卡勾组80加以改良,在图式中揭露出卡勾组80是位在第二节及第二节中棒以下的每节中棒上端适当位置,即最上一节中棒除外,其结构如图2所示,为一弹性扣片81,其下端以点焊方式固定在中棒内壁(为便于叙述特以中棒12为例),而弹性扣片81上端具有一个弧凸的凸榫82,此凸榫82可穿出于该节中棒12之榫孔125(如图3所示)外,并同时嵌入于另节中棒11之榫孔117内,使得上下二节中棒11、12能被凸榫82固定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健隆,未经吴健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54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