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爆炸式灭火弹无效
申请号: | 02205978.4 | 申请日: | 2002-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5324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中 |
主分类号: | F42B12/46 | 分类号: | F42B12/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刁玉生 |
地址: | 0525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爆炸 灭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爆炸式灭火弹,该灭火弹能有效地解决缺水地区火灾灭火问题,尤其是人员不易到达的森林火灾的灭火问题。
背景技术
目前,灭火装置主要是消防泡沫,消防水枪及风力灭火。消防泡沫成本高,且只适宜远距离灭火,消防水枪展开慢,且对水的依赖很高,效率低;风力灭火成本低,但是也只适宜远距离灭火,对于人员不易到达的地区尤其是森林大火,无能为力。中国专利ZL01214506.8公开了一种发射式灭火弹,其弹体由壳体、灭火干粉、烟雾剂筒、烟雾剂和引爆装置组成,壳体后端有尾管和尾翼,尾翼接在尾管外壁;引爆装置是点火式延时引火管;延时引火管安装在壳体内,前端伸进烟雾剂筒,后端伸进壳体后端的尾管内;有由发射筒、滑管、复位弹簧、芯轴和击发机构组成的发射装置和发射弹;发射筒、滑管、复位弹簧芯轴安装在同一轴线上;发射筒套接在击发机构前端;芯轴后端的联接座上有通气孔,芯轴安装在发射筒内,由联接座固定在击发机构前端;复位弹簧套在滑管外,复位弹簧和滑管安装在发射筒内,位于芯轴前方;芯轴前部伸进滑管的孔内;喷射弹装填在击发机构中;弹体由尾管与发射装置的发射筒套接。该专利解决已有的手投式灭火弹投掷距离近,投掷的弹着点不准确,使用不安全的问题。与已有的手投式灭火弹相比增加了发射装置,并将拉索式引爆装置改为点火式引爆装置。发射弹装在发射装置内,发射弹击发后产生的火药气体点燃弹体上的引爆装置,并将弹体推向目标。该专利使用干粉灭火,其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不适用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爆炸式灭火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爆炸式灭火弹,当发生火灾时可使用弹药或弹力装置将爆炸式灭火弹发射至火中,利用爆炸的冲击波将火熄灭,缩短了灭火时间,提高了灭火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爆炸式灭火弹,有一个灭火弹壳体,其要点在于,所述壳体内封装有灭火炸药,该壳体的顶端装有引信,所述的引信是可以由明火点燃的导火引信。当火灾发生时,使用发生装置将本实用新型发射至火中,由火灾现场的明火点燃引信并引爆炸药,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火扑灭,实现灭火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携带方便,节约水资源,展开迅速,灭火效率高,灭火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二示意图(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及附图2,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式灭火弹1,有一个灭火弹壳体2,该壳体可以是塑料壳体,也可以是纸制壳体或金属壳体,本实施例使用塑料壳体,所述壳体内封装有灭火炸药3,该壳体的顶端装有引信4,引信的端头露出所述壳体,所述的引信是可以由明火点燃的导火引信。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灭火炸药可以是黑色炸药,也可以使用黄色炸药,本实施例使用的是黑色炸药。当火灾发生时,使用发射装置将本实用新型发射至火中,由火灾现场的明火点燃引信并引爆炸药,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火扑灭,实现灭火的目的。本实施例所述使用的发射装置,可以是普通的弹簧式发射枪(或发射炮),也可以是气压式发射枪。本实施例的发射距离可以控制在40-50米。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发射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二是一个自带发射装置的爆炸式灭火弹5,该灭火弹有一个灭火弹壳体6,该壳体是塑料壳体,所述壳体内封装有灭火炸药7,该壳体的顶端装有引信8,引信的端头露出所述壳体,所述的引信是可以由明火点燃的导火引信。所述灭火弹壳体后部嵌装在一个发射壳体9内,该发射壳体内装有发射火药10,该发射壳体的底部设有发射底火11。本实施例能有效地解决缺水地区火灾灭火问题,尤其是人员不易到达的森林火灾的灭火问题,对远距离灭火的效果比较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中,未经张建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59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射吸隔板式汽水加热器
- 下一篇:电磁干扰(EMI)遮蔽层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