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干烧电热开水器无效
申请号: | 02208484.3 | 申请日: | 200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5291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1 |
发明(设计)人: | 区焜栩;黄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顺德市爱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20 | 分类号: | F24H9/20 |
代理公司: | 顺德市科新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万翌春 |
地址: | 52831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干烧 电热 开水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开水的装置,尤其是一种可防止干烧的电热开水器。
(二)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一般的电热开水器,是通过自动可复位温控器来实现瓶内的水温控制,是使用简单的一次性熔断器来防止干烧。当瓶内的水温到达所设定的温度值时,控制电路便自动断开主加温电源,随即进入保温状态,然后待水温冷却到一定值后,又自动返回主加温状态,如此作周期性循环。如果这样长期通电使用,用户远足外出没有断开心源或没及时补加水,这时候开水瓶便处于永久的加温/保温工作状态,最终加温工作将使瓶内水分蒸发尽,而造成开水瓶处于干枯状态工作,一旦温控器失灵,这样对产品的使用寿命和用户的安全保障是极为不利的。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可防干烧又不损坏内部元器件的电热开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干烧电热开水器,包括外壳、内胆、上盖、出水管和由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的电加热系统,主电路包括发热电阻,该防干烧电热水器还设有一透明管,该透明管的下端与内胆底部导通而成连通器状,该透明管的上端高过内胆的最高水位,透明管内装有一可挡光的浮子,浮子与透明管之间还设有一可阻止浮子从设定的防干烧水位继续下降的限位装置,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一发光头和接收头,发光头和接收头安装在设定的防干烧水位且对应分布于浮子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作进一步改进。
所述限位装置是一顶立于浮子与透明管之间的弹簧。
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电阻R1、R2、R3,电容C1,三极管BG1、BG2,继电器JK1和声光报警器,发光头与电阻R1串联,连接在电源正负极之间,接收头一端与电源正极相接,另一端与三极管BG1的基极相接,电容C1与电阻R3并联且接在三极管BG1的基极与电源负极之间,三极管BG1的集电极与电阻R2的一端相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源正极相接,三极管BG1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相接,三极管BG2的基极与三极管BG1的集电极相接,继电器JK1串联在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与电源正极之间,三极管BG2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相接,声光报警器跨接在三极管BG1的集电极与电源负极之间,继电器JK1的常闭触点JK1与发热电阻串联在交流电源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保留了加温,保温等优点,着重针对永久性缺水的缺陷,采用先进的光控技术来检测开水瓶水位高度,可靠有效地防止了开水器干烧而造成损坏的可能。当水位下降到设定的高度值时,检测系统立即自动作出反应,并启动报警系统,发出 B,B,......的警报声,报警指示灯也随即闪亮,数秒后自动切断加热电源,加温系统即停止工作。通过把加温系统断电,警报声和指示灯等手段,达到可靠有效地防止水分蒸发干枯的不利隐患。当用户补加足够的水后,本装置又自动恢复原来的加温/保温正常工作状态,警报声和指示灯的闪亮随即停止。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防干烧电热开水器,包括外壳1、内胆2、上盖3、出水管4和由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的电加热系统,主电路包括发热电阻5,该防干烧电热水器还设有一透明管6,该透明管6的下端与内胆2底部导通而成连通器状,该透明管6的上端高过内胆2的最高水位,透明管6内装有一可挡光的浮子7,浮子7与透明管6之间还设有一可阻止浮子7从设定的防干烧水位继续下降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是一顶立于浮子7与透明管6之间的弹簧8,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一发光头9和接收头10,发光头9和接收头10安装在设定的防干烧水位(与浮子7的最低高度相应)且对应分布于浮子两侧。
出水管4与内胆2之间设有吸水泵11,上盖3内装有声光报警器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顺德市爱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未经顺德市爱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84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