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02208489.4 | 申请日: | 200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5393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3-05 |
发明(设计)人: | 叶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明华 |
主分类号: | H01R24/02 | 分类号: | H01R24/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畹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长期保证可靠的电气连接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有线电视系统、无线电视系统及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是以一主干线连接到分配器,再由分配器分别输出副干线连接至用户端,以接收电视系统所传送的信号。该主干线是在同轴电缆的末端结合有同轴连接器,借由该同轴连接器安装在分配器上,如图1A、1B所示,为目前所使用的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同轴遮蔽体与连接器本体间的良好结合以进行电气信号的传输。该同轴连接器100包括有一连接器本体101,及一套筒102是与连接器本体101的一端螺合。该连接器本体101的内部形成有一孔103,孔103的内部同轴置有一环形轴圈104、一夹持元件105及一接触导体106。连接器本体101的一端是为一接合端部107,其上设有外螺纹108。孔103的终端为一斜坡109。
套筒102的内部形成有一孔110,孔110的内部同轴配置有一弹簧圈111,如图1C所示,弹簧圈111的内部形成有多条咬合沟112及一贯通于弹簧圈111的开槽113。孔110的终端形成有一内螺纹114以与连接器本体101上的外螺纹108相互螺合,而使连接器本体101与套筒102结合为一体。
同轴连接器100与同轴电缆200在进行组装时,首先,将同轴电缆200的自由端剥成裸露,使铝质遮蔽体201及芯线202露出外皮203;然后,将套筒102滑入同轴电缆200;然后,再将连接器本体101与套筒102相互螺合,此时接合端部107位于弹簧圈111的外部,而环形轴圈104是位于铝质遮蔽体201的内部,所以,接合端部107向内移动时将使弹簧圈111受到斜坡109的径向挤压而直径缩小,直到将同轴电缆200的铝质遮蔽体201迫紧为止;而同轴电缆200的芯线202则被迫与接触导体106结合,以形成电气连接。
经由上述的组合程序可知,现有的同轴连接器其组合过程相当繁琐,因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该弹簧圈111是紧紧地将铝质遮蔽体201的外部包覆(即刚性对刚性的接触),则会因环境因素或其他因素,如:空气的热胀冷缩、风吹产生的震动、或材料本身刚性的疲劳,因而造成弹簧圈111与铝质遮蔽体201间的夹持产生松脱,使同轴遮蔽体与连接器本体间无法良好的结合,这将造成电气信号传输性能的降低,尤其以数码传输更为严重。为防止此种状况发生,工作人员需每年再对连接器本体101与套筒102重新迫紧,但此解决方法将会增加附带的成本与时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使其可保证长期可靠的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将连接器本体形成一前端延伸部位和一后端延伸部位并在其中形成可接纳同轴电缆自由端的通孔;连接器本体同轴设有一柱形件和一环形套筒,环形套筒由薄金属材料制成并具有一小直径部和位于小直径部两端的大直径部,小直径部与连接器本体后端延伸部和柱形件形成同心环绕关系,之间为环状空间。
基于以上的结构,当同轴电缆完全插入连接器本体的后端延伸部位并在后端延伸部位施加挤压力时,后端延伸部位向内压缩,迫使环形套筒的小直径部与同轴电缆的铝质遮蔽体接触而形成良好接地,环状空间为小直径部提供弹性变形空间,可使铝质遮蔽体与柱形件介面部迫紧夹持,从而可保证长期可靠的电气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A和图1B是现有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C是现有同轴连接器中弹簧圈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本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环形套筒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柱形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扣件的剖视图。
图8A、图8B是本实用新型迫紧环的平面图和断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插入同轴电缆后的最终位置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插入同轴电缆后并经挤压后的剖视图。
图11是连接件与扣件间产生松脱时的剖视图。
图12-图14是连接器本体与环形套筒间的环状空间内设有环形垫圈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9可知,目前的同轴电缆80包括有中心导体81、绝缘体82、铝质遮蔽体83、以及硬质外皮8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明华,未经叶明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84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