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纳米往复弹性防砂泵无效
申请号: | 02209831.3 | 申请日: | 200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5311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顺;齐宝山;王世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广轶 |
主分类号: | F04B47/02 | 分类号: | F04B47/02;E21B43/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大珠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往复 弹性 防砂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类,特别涉及一种纳米往复弹性防砂泵,此泵是在传统泵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由单行程改为往复行程,即由单行程抽油改进为上、下行程均能抽油,节省能源三分之一;在泵筒内表面及弹性胀圈涂有金属纳米粉,由于纳米颗粒微小,能渗入金属表面层,增加润滑及耐摩性,从而提高泵的寿命。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石油开采已经四十多年了,大部分油田采用磕头机、卷筒式抽油机等开采石油,从几千米深的井下往上抽油,这些抽油机带动深入井下的泵进行抽油;一般的泵是单行程的动作,即抽油杆向上运作时,将抽油管内的所有油向上带动,如果行程6米,它就向上带6米,因此耗能源、费工、费时,工作效率低;一旦出现故障,要从几千米以下,将其抽出进行修理,造成维修的困难,同样费工、费时;另外一般的油井的抽油泵是井下工作,进入泥砂是常事,导致泵的寿命低;另外活塞与泵筒摩损快,寿命低,维修周期短,降低生产率。
具体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一般油田井下泵存在的缺欠,提供一种纳米往复弹性防砂泵,该泵是由活塞部分、外筒密封部分及泵筒下部进油凡尔部分构成,其中联接体上端和抽油管联接,下端与内管联接,内管与活塞相连接,活塞由两部分组成,也就是内管与活塞螺纹相连接,活塞体外圆镶有四个弹性环,中间设有隔环,在弹性环和隔环末端放一个可调垫圈,在可调垫圈右边用螺帽紧固,构成活塞,活塞内装有凡尔球五孔挡圈、凡尔球、凡尔座,另在活塞中部设有45度方向Φ10孔6个,以上各元件构成活塞部分;抽油管接头的内部装有泵筒上部密封,上部密封均由隔环两件,弹性环四个,定位套一个,还有固定螺帽组成,抽油管接头,通过双头螺母和泵筒联接,泵筒下部又通过双头螺母、和筛管接头联接,筛管接头和筛管联接,形成泵外筒的密封部分;在下凡尔泵筒内,设有下凡尔座、下凡尔球、下凡尔罩组成泵筒下部进油凡尔部分;在泵筒内壁喷涂钼纳米微粉,增强耐摩度,提高泵寿命;在活塞上的弹性环上喷涂钼纳米微粉,一是增强泵的耐摩性,二是提高使用寿命;另外弹性环也可利用非金属材料加入适量的金属纳米粉制作,不仅能防砂,更重要是提高泵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进油孔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剖视示意图。
1为联接体、2为内管、3为抽油管接头、4为弹性环、5为定位套、6为隔环、7为固定螺帽、8为双头螺母、9为泵筒、10为内腔、11为活塞上部、12为进油孔、13为隔环、14为弹性环、15为上凡尔五孔挡圈、16为活塞体下部、17为可调垫圈、18为螺帽、19为双头螺母、20为筛管、21为下凡尔座、22为下凡尔球、23为下凡尔罩、24为上凡尔座、25为上凡尔球。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至附图5所示,当抽油机通过抽油杆拉动活塞11向上运动时,活塞11内部凡尔,受正压自重及泵筒内负压作用,凡尔自动关闭,泵筒9下部的凡尔因受负压自动打开,因此油被吸上来流入泵筒9内;当抽油杆带动活塞11向下运动时,活塞内部的凡尔受正压自动打开,而泵筒9下部凡尔受正压及自重自动关闭,因此泵筒9内的油,就通过活塞内部的打开的凡尔流入活塞体内,一部分通过6孔12进入内腔10,另一部分通过内管2的内孔流入抽油管一输出地上。
当抽油杆带动活塞向上运动时,活塞11内的凡尔受压及泵筒9内负压作用,泵筒9下部的凡尔受负压自动打开,油又从油井内吸上来,又因抽油杆,内管2,活塞11向上运动,泵筒9及内管2组成的内腔10变短,所以内腔的油受压又从6孔12进入活塞体内,因活塞凡尔关闭,所以油只好从内管2内孔排入抽油管内,再排出地上进入输油管道,就这样由于抽油机不断上下运动,油井内的油就不断的被抽上来,形成活塞11上下运动时均出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广轶,未经田广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98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