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压、配水双功能配注器无效
申请号: | 02211307.X | 申请日: | 200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5300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国;张传军;王清发;王永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63511***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压 配水双 功能 配注器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井下注水工具,它可以同时实现分层测压和定量注水。
背景技术:目前油田分注器广泛采用的是665型偏心配水器,主体有一个偏心孔,正常注水时偏心孔装入堵塞器,偏心孔上下部与中心管相通,外壁中心有孔与管外相通,主体上部有一个扶正体,扶正体设有一个投捞槽,在投捞堵塞器时用于扶正。在测压时,先将原配水堵塞器捞出,投入堵塞器式小直径电子存储压力计,压力计的传压孔直接对准油层,以测取静压力资料。测单层压力时要全井关井。测单层油管外流动压力时将其它层段用堵塞器堵死,用测管内压力来代替,目前还无法测得油管外流动压力。在测流量时,目前还无法直接测得单层的流量,而是采用下入测试密封段和流量计,自下而上逐级测量每一个层段流量,最上一层流量是全井流量。通过测取的全井流量后采用递减法计算而间接得到单层流量,这种方法存在较大误差,各层之间在进行流量测试调配时存在层间干扰,造成调配效率较低,合格率不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研制了一种能够测取油管外流动压力,实现多层、单层之间注入量差距大的注水井直接测取单层流量的测压、配水双功能配注器。本实用新型包含了上接头1、上连接套2-1、主体4、支架5、导向体6、下连接套2-2、下接头7,上连接套2-1上部的内螺纹与上接头1下部的外螺纹连接,上连接套2-1下部的内螺纹与主体4上部的外螺纹连接,主体4下部的外螺纹与下连接套2-2上部的内螺纹连接,连接套2-2下部的内螺纹与下接头7上部的外螺纹连接,支架5的上部与主体4的下部相连接,导向体6固定在支架5的内部。它还包含了扶正体3,扶正体3的两边设有双侧投捞槽11,扶正体3固定在上连接套2-1的内部,偏心配水孔8和偏心测压孔9设在主体4的内部,主体4的内孔壁上设有两个水眼12,通道中心孔13通过水眼12分别与偏心配水孔8和偏心测压孔9相连通,主体4的内部设有连通孔道10。本实用新型可以测取油管外流动压力;实现多层、单层之间注入量差距大的注水井直接测取单层流量;由于可以直接测得各层的流量,因此测量误差较小,各层之间不互相干扰,所以调配效率高,合格率高,解决注水井测试、验封时测试密封段过孔刮皮碗和憋压问题,实现了不关井、不放液流也可进行分层测试和验封的目的。
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具体实施方式由上接头1、上连接套2-1、下连接套2-2、扶正体3、主体4、支架5、导向体6、下接头7组成,上连接套2-1上部的内螺纹与上接头1下部的外螺纹连接,上连接套2-1的上部外表面设有O型密封圈14-1,上连接套2-1下部的内螺纹与主体4上部的外螺纹连接,上连接套2-1的下部外表面设有O型密封圈14-2,主体4下部的外螺纹与下连接套2-2上部的内螺纹连接,连接套2-2下部的内螺纹与下接头7上部的外螺纹连接,支架5的上部与主体4的下部相连接,导向体6固定在支架5的内部,偏心配水孔8和偏心测压孔9设在主体4的内部,扶正体3设有双侧投捞槽11,偏心配水孔8用于坐压力计,压力计通道在不测压力的情况下用堵塞器密封,测压时捞出堵塞器换成小直径压力计,对注水量不够的层段也可以投入带水嘴的堵塞器进行注水,增加注水量;主体4的内孔壁设有两个水眼12,水眼12使通道中心孔13分别与偏心配水孔8和偏心测压孔9连通,当测试密封段坐到位后,恰好对准测试密封段两组密封圈之间的中心管进液孔,因此可以测得本层的单层段的参数,主体4的内部设有连通孔道10,在本层段测试时,连通孔道10使其它层的工作状况基本不变,对其它层的影响较小。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主体4的内部设有四个连通孔道10,四个连通孔道10呈两对对称均匀排列,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113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