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零短缩结构冠状动脉扩张支架无效
申请号: | 02219561.0 | 申请日: | 200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5328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9 |
发明(设计)人: | 顾兴中;陈毅生;曾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科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9/00 | 分类号: | A61M29/00;A61F2/06;A61B17/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0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零短缩 结构 冠状动脉 扩张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涉及一种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阻塞的冠状动脉扩张支架。具体涉及一种采用零短缩的特殊曲型连接杆与直型连接杆相结合的结构、两端采用力学加强以及采用非均一的支架厚度的冠状动脉扩张支架。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支架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伤(伤口仅2mm左右)介入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PTCA手术中的球囊导管把支架送入变窄血管处,在球囊扩张的同时,撑开支架,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目前最典型的冠状动脉支架是由不锈钢管经激光切割而成,整体为网形管状结构。使用时,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监护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医疗器械,将该支架经动脉送到病变部位,然后使支架膨胀,撑开病变动脉,达到治疗的目的。冠状动脉支架不仅可用于PTCA手术中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阻塞时的应急,还可使复杂的冠状动脉病人得到医治。
现有的冠状动脉支架有多种结构形式,但侧重点各不相同,目前与本技术方案比较接近的是:中国专利于2001年3月21日公告的一件名称为《冠状动脉支架》,专利号为ZL00217528.2,公告号为CN2423899Y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技术方案尽管都是为了提高支撑力、柔顺性以及减小轴向短缩等性能,并且获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预装在球囊扩张导管上的支架扩张时会产生“狗骨头”效应,从而使支架产生轴向短缩而不能覆盖整个病变部位;此外,预装在球囊扩张导管上的支架在穿越弯曲病变部位时会刮伤血管,导致血管内膜撕裂等。为此,本实用新型从改进结构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更加有效地冠状动脉扩张支架结构,以克服现有冠状动脉支架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其目的:一种零短缩结构冠状动脉扩张支架,由不锈钢管经激光熔刻成网管结构所构成,所述网管结构由若干组波形圈通过连接杆拼接构成,所述每组波形圈由5~15个单元波组成,位于网管两端的相邻两组波形圈之间采用3~10直型连接杆连接,其余的两组波形圈之间采用2~10个曲型连接杆连接,所述直型连接杆和曲型连接杆在网管圆周位置上均布,而且各组连接杆交错排列。
上述技术方案中有关内容以及变化进一步解释如下:
1、所述“网管”是指一种具有径向变形的网型管状结构。所述“波形圈”是指由多个单元波连续构成的环状结构。所述“单元波”指的是波形圈中的一个波形结构。所述“位于网管两端的相邻两组波形圈”是指从网管任何一端开始第一和第二排波形圈。所述“其余的两组波形圈”指的是除去网管一端的两组和另一端的两组波形圈而外的情况。所述“各组连接杆交错排列”是将直型和曲型连接杆放在一起考虑,从位置上交错排列。
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曲型连接杆从结构上包括下列变化:
(1)、“s”形连接杆,见附图1;
(2)、“m”形连接杆,见附图3;
(3)、“z”形连接杆,见附图4;
(4)、“v”形连接杆,见附图2;
(5)、其它类似或可以从本方案容易得出的变化。
3、上述技术方案中,网管结构两端的波形圈宽度相对中间的波形圈宽度增加5~35%,其中,两端的波形圈宽度增加5~10%为较佳。所述两端的波形圈包括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指网管一端的第一排以及另一端第一排;另一种是指网管一端的第一排和第二排以及另一端的第一排和第二排。
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单元波的弯曲部分与曲型连接杆厚度相同,而单元波的平直部分厚度增加5%~40%,以此构成非均一性厚度设计。
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曲型连接杆连接在单元波11力学结构的中点,该点在支架扩张时不在轴向上产生位移。
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构成网管的若干组波形圈从单元波数量上可以有以下两种变化:
(1)、各组波形圈由相同数量的单元波组成;
(2)、各组波形圈由不同数量的单元波组成,其中单元波数量分为至少两种,各种波形圈在网管轴向相间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科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维科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195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