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塑化注射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2226181.8 | 申请日: | 200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5274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25 |
发明(设计)人: | 史晓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晓昂 |
主分类号: | B29C45/02 | 分类号: | B29C45/02 |
代理公司: | 顺德市科新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万翌春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顺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塑化 注射 成型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装置,尤其是一种将塑料原料连续挤压塑化熔融并将其注入到闭合模腔的注射成型装置。
(二)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般注塑成型机是一般采用的是往复螺杆式注射成型装置或预塑化柱塞式注射成型装置。
在往复螺杆式注射成型装置的工作循环原理为:塑料借助旋转螺杆沿着螺槽向前运动并成为熔融粘流状态,同时积聚压力推动螺杆向后退,当螺杆后退至计量值时,螺杆便停止转动等待到合模装置再一次合完模,借助油缸推力将前端储存熔料注出至模具内成型。由于上述的运动模式,带来了往复螺杆式塑化的固有缺陷:
1.螺杆沿轴线运动,导致塑料颗粒运动不一致,轴向温差大,塑化过程不均
一。
2.螺杆间歇式工作,起动频繁,加速减速消耗能量,降低传动效率,削弱
生产能力。
3.螺杆的熔融过程为非稳定过程,难以对聚合物进行共混合金化处理,在
熔融状态加添加剂,以及排气过滤等。
因此,采用往复式塑化成型装置的注塑机难以高质量低能耗的加工塑料制品。
而预塑化柱塞式注射成型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塑化螺杆预塑装置对塑料粒进行塑化熔融,熔料经单向阀而进入注入筒,当供料量达到计量值时,塑化螺杆停转,注入芯棒即进行注射。这种方法存在着:注入筒内滞料严重,清理不便;结构不紧凑;螺杆是间歇运转等缺点,是一个操作麻烦,并不经济的加工方法。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连续塑化的注射成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续塑化注射成型装置,包括机座、预塑装置、单向阀和注入装置,预塑装置包括带加热结构的塑化筒、塑化螺杆和驱动装置,注入装置包括带加热结构的注入筒、注入芯棒和驱动装置,所述塑化筒与单向阀之间还设有一变容暂存装置,单向阀设在变容暂存装置与注入筒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作进一步改进。
所述变容暂存装置包括容料筒、导流芯棒、环状容积调节活塞、活塞杆、联接板和弹性蓄能器,导流芯棒位于容料筒内,导流芯棒内有一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进口通过容料筒侧壁的进口与塑化筒相连通,导流通道的出口与容料筒的容料腔相连,容料腔通过容料筒的出口与单向阀相通,容积调节活塞可滑移地套在导流芯棒的出口端,并与导流芯棒及容料筒液密封,容积调节活塞通过活塞杆以及固定在活塞杆上且位于容料筒外的联接板与弹性蓄能器相接触,弹性蓄能器固定在容料筒上。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及容积调节环近容积腔一端都呈喇叭状。
所述容料筒的出口及注入筒的进口为相对应的喇叭状而相同形成单向阀的阀室,注入筒的喇叭状进口开有槽,阀室内有一活动的且可堵塞容料筒出口的球。
所述容料筒外包有加热元件。
所述弹性蓄能器是弹簧或气弹簧。
所述注入筒筒壁与注入芯棒之间留有可通过熔料的间隙。这样的结构可使熔料先进先出,不易滞留,且改变注入芯棒截面积可改变注射压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塑化质量好,生产效率高,控制方便且精度高,加工范围大,熔料在容料筒及注入筒内不易滞留。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处于注射计量阶段的前半部分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处于注射和保压阶段的前半部分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连续塑化注射成型装置是由机座100,一预塑装置200,一变容暂存装置300,一注入装置400,以及一单向阀500所构成。
其中预塑装置的驱动装置201固定在机座100的平台104上,在驱动装置201输出端面固定有的塑化筒202,塑化筒202内含有塑化螺杆203,塑化螺杆203的尾部与驱动装置201的输出轴固定可作旋转运动,加热装置204包覆固定在塑化筒202外面,塑化筒202向左延伸一定长度后,用卡环208联结一个中间开孔的连接法兰205,连接法兰205左端面与变容暂存装置300的容料筒301上开有孔的右端面固定联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晓昂,未经史晓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261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