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柴油车排气综合型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2227045.0 | 申请日: | 200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5378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26 |
发明(设计)人: | 蔡锐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3/26 | 分类号: | F01N3/26;F01N3/28;F01N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51064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车 排气 综合 净化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排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是指柴油车排气综合型净化装置。
(二)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净化柴油车排气排放物的装置主要有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热反应器、催化转化净化器和消烟装置。其中,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和热反应器用于净化排气中的CO、HC,催化转化器用于同时净化排气中的CO、HC和NOX,而消烟装置则能减少碳烟颗粒的排放。这些装置是近四十年来国际上各种汽车排气净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汽车生产厂家根据本身拥有的技术选用上述一些装置,与其他机内、机外净化装置配套使用,形成各个厂家自己的汽车排气净化系统,因而存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安装困难等问题。但若把这些装置分别单独装配到国产柴油车上,用来控制柴油车排气污染,则无法达到充分净化排气的目的,特别是在用柴油车,更难于安装使用。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加热排气、二次空气供给、热反应净化、催化转化净化和后燃消烟等功能的柴油车排气综合型净化装置,可以用于在用柴油车或新生产柴油车,同时净化柴油车排气中的CO、HC、NOX和碳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由加热器、二次空气供给器、热反应室和催化转化器相互连接组成,其中,在热反应室内的一端安装有加热器,另一端安装有二次空气供给器,并与进气管连通,催化转化器的一端与热反应室相连通,另一端与排气管相连通。
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柴油车排气管路中的适当位置,柴油车排气先经过二次空气供给器,接着流经加热器和热反应室,最后进入催化转化器,通过排气尾管排出。加热器用于发动机在低速小负荷工况下运转时加热排气,以提高热反应器对CO、HC和碳烟的净化效率;二次空气供给器除了向热反应室提供二次空气之外,还因其流动阻力大,当汽车在中、大负荷工况下行驶时,发动机因排气阻力增大使排气不彻底,从而起到排气再循环的功用,且能根据汽车发动机负荷大小,自动调节排气再循环量,减少NOX的排放;热反应室主要用于净化排气中的CO、HC和碳烟;催化转化器用于进一步净化排气中的CO、HC和NOX。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价格不高,可方便地安装到各型柴油车排气管路中,具备多种排气净化装置的功能,可以大幅度降低柴油车排气中CO、HC、NOX和碳烟的排放量,控制汽车排气污染。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前板12、后板3构成热反应室5,在热反应室5外部安装有保温管6,在热反应室5内的后板3一端安装有加热器2,在加热器2上安装有导流罩4,在热反应室5内的前板12一端安装有二次空气供给器,并与进气管10连通,在进气管10与前板12之间安装有防尘罩13,在保温管6的右端还安装有隔板11,二次空气供给器由喉管8和二次空气引流管9构成,喉管8的一端与进气管10连通,另一端连接有锥管7,并与热反应室5连通;催化转化器置于壳体15内,其一端通过引流板14与热反应室5相连通,另一端与排气管1相连通,在催化转化器内安装有催化剂和载体16,催化剂和载体16与壳体15之间有固定与防振用的垫层17。进气管10、二次空气引流管9与前板12和喉管8的连接处要保证密封,喉管8吸入经过预热的二次空气与车辆排气一起进入热反应室5,二次空气引流管9的内层空间使二次空气得到预热,保温管6则对热反应室5起着保温的作用。催化转化器、壳体15、保温管6等零件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催化剂是铂、铑、钯等贵金属催化剂或稀土催化剂,载体则是金属蜂窝型。如上所述,即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270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