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植物用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培养池无效
申请号: | 02228491.5 | 申请日: | 2002-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5331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9 |
发明(设计)人: | 赵平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平初 |
主分类号: | C12M1/42 | 分类号: | C12M1/42;C12N1/2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宏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植物 用光 细菌 工厂 化生 培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菌类培植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动植物用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培养池。
背景技术
光合细菌是一种广泛用于养殖业、种殖业、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新型微生物产品。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培养池是主要的生产设备,由于光合细菌是以光为能源的,同时其生长培养的温度和环境卫生有一定要求,因此,在现有的光合细菌培养过程中,除利用部分太阳光外,主要以白炽灯光照的形式来代替太阳光,培养基的温度主要以电加热的方式达到控温的目的。
现在的培养池光照白炽灯都是池上部及周围光照,这样的光照只是池的上部光照强,下部光照差,随着培养过程中、后期光合细菌繁殖浓度增高,透光性极差时,光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利用,电加热都是外部加热,热效率差,光照和加热是分开进行的,所以用电量非常的大,培养1吨光合细菌的耗电量为每小时5kw左右,而培养1吨光合细菌根据接种的多少需72小时-136小时不间断的光照,这样,每吨光合细菌的生产成本中仅电费就达360元-680元(按每度电人民币1圆计),占了生产成本的50%以上。
现在的规模化生产细菌培养池都做得很大,不能根椐市埸需求进行生产,若出现质量问题,则损失惨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既能按市埸需求,大、中、小工厂化生产,又能节省大量能源,若出现质量问题,则损失可以降到最小的范围的动植物用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培养池。
本实用新型动植物用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培养池,包括:水箱,水箱中装有光照源。
水箱底部有出料口,出料口和出料管,阀门相连。
光照源包括:隔水筒,隔水筒内装有灯架,灯架上装有白炽灯或其它发热光源,隔水筒内的灯架上下装有对照的光源。
隔水筒底部设置有调温风口,便于调控温度,调温风口和管道、轴流式抽风机相连。
隔水筒可以是装在水箱内的方筒或其它形状的筒,也可以是装在水箱内的隔水墙。
本实用新型动植物用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培养池的优点是:该池的设计为积木组合式,每个培养池的容积为200L--500L,耗电量0.2kw--0.4kw,可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来任意组合几个培养池,加上简单的电子控制装置及辅助装置(如风机、泵),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自动进、出料和自动控温,在生产过程中,也可根据市场需求量来任意调节生产量。同时培养池的设计相对利用了空间,从而使生产每吨光合细菌的占地面积由3m2降为1.5m2培养每吨光合细菌的耗电量为每小时0.8kw,节省电费开支80%以上。同时,还充分利用白炽灯光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给培养基平稳升温到培养基所需的温度,最大限度利用光源及热源,从而省去了电加热升温装置,为保证恒温,该培养池还设计了调温风口,通过冷热空气循环来达到保持恒温的目的。降低了工厂造价和生产成本费用。培养池还能很方便地实现质量控制减少损失,当培养过程中如出现异常现象导致质量问题,也只会局限于某个或几个培养池,而不会导致产生整批产品的报废。
培养池体积、重量适中,便于移动,可随生产场地的变更而搬迁,避免了因生产场地变更而造成重复建设的巨大浪费,此种培养池可按市埸需求,可以任意组合,适合大、中、小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动植物用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培养池主视图。
图2为动植物用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培养池俯视图。
图3为隔断墙式的培养池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首先用玻璃做出水箱1,水箱1底部开有排料口6,调温风口5,排料口6和排料管、阀门7相连,光照源8装在水箱1内底部调温风口5上。光照源8是由隔水玻璃筒2,灯架4装在隔水玻璃筒2内,白炽灯3装在灯架4上,调温风口5可以装上管道和轴流式抽风机,常见控制装置控制轴流式抽风机和水箱1中的水温,则培养池完成。
实施例二:
和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光照源8中的隔水筒2是二道隔水墙,二道隔水墙内装灯架4,白炽灯3装在灯架4上,其它的和实施例一一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平初,未经赵平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284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