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中字盘盘面设计及其输入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101985000000008 申请日: 1985-04-01
公开(公告)号: CN1006013B 公开(公告)日: 1989-12-06
发明(设计)人: 许家梁 申请(专利权)人: 许家梁
主分类号: 分类号: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红*** 国省代码: 天津;1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字盘 盘面 设计 及其 输入 方法
【说明书】:

发明为中字盘盘面设计及其输入方法。属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整字输入字盘盘面过大和操作者从中寻找汉字困难的问题,设计出一种其上标有同音字代表汉字的中字盘,并配以处理同音(码)字的“逐码频度提示”法和“文末集中提示”法等输入方法。从而可以免除广大计算机用户利用整字字盘输入汉字的“大海捞针”之苦。本发明用于计算机终端设备制造和系统配套。

本发明属于电子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领域。

目前国内外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通用小键盘输入中文,借助于26个拉丁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中国字的读音特征或字形特征,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的弊病(因为中国字的音、形特征不可能恰好分成26类或10类)。这使得许多中文输入方法不得不在中国字的音、形特征与通用键盘上既有的键盘字符之间建立过于勉强的对应关系,使操作者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这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体现在各种不同的汉字编码规则之中),并且在输入中文时逐字逐词地进行这种对应关系的人工译码转换。

本发明人曾于1979年4月提出过“拼音-提示”输入的初级方法,其意义在于:当操作者利用通用小键盘输入中文时,将人脑为区别同音(码)字而承担的负荷转移到计算机监视器的屏幕上(详见1979年10月于无锡召开的全国计算机应用学术交流会会议资料《“拼音-提示”汉字编码方案》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电子计算机动态》1980年第7期44页至47页)。这一初级方法目前已为社会公知公用。

国内外已有利用手触大键盘、手触或笔触大字盘(字片)向电子计算机进行整字输入的方法和设备。如北京市印刷技术研究所于1981年11月研制出汉字键盘穿孔机,“盘面字符容量:字符6083个;机能94个;机能数码键16个;功能键5个(文字和机能还可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增加)”;“体积:967×683×934mm”;重量142kg”该机为“汉字整字键盘”,“每一个键上由9个不同的汉字符组成,文字键与识别键共同操作,即左手操作9个识别键,即可区别出文字键上的9个不同字符”。(以上引号中的内容系引自北京市印刷技术研究所于1981年11月印发的《京×××汉字键盘穿孔机简介》)。

又如:北京大学和福建省电子技术研究所于1982年1月研制成功的“多用户汉字信息处理系统”采用大键盘输入。“全盘键数3072(64×48)键”。“盘内字2576个,盘外字4265个,固定词组96个,用户可定义词组32个”。“每台终端,只要用检测笔点汉字键盘上的文字,就可以随意地输入汉字文章”。(以上引号中的内容系引自北京大学和福建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印发的《多用户汉字信息处理系统》)。

再如:NEC日本电气公司的“N6300×50N型汉字信息处理终端设备”“使用笔触式汉字键盘,可用简单的操作方法输入汉字信息”,“字盘3,300字(60字×55行)”。日本昭和情报机器株式会社的“S5060汉字字片装置”,其“主键盘:48×48 2,304字;副键盘512字/每一文字盘”。该公司的“S5011汉字键盘穿孔装置”其盘内汉字2700字。日本日立制作所的“H-1811型汉字输入装置”“使用笔触输入”,文字盘“容纳3000字”(3,072字)。

此外,还有在大字盘上收容5000个汉字的整字输入装置,不再一一列举。

本发明旨在缩小中文整字输入装置的体积,大幅度缩小整字字盘的面积,降低输入设备的造价,便于计算机用户的操作使用。本发明将人脑在输入中文时为记忆编码规则所承担的负荷,和为区别同码字所承担的负荷转移到计算机的键盘(字盘)和屏幕上去,以利于广大非专职键盘操作人员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为推广、普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创造条件。

本发明包括中字盘盘面设计和在这种中字盘上使用的输入方法两部分内容。

本发明的前半部分,是对一种向电子计算机输入中文信息的整字输入字盘作出的盘面设计,这种字盘盘面的特征是:盘面上制有不区分声调的各种音节之同音字代表汉字,以用于整字输入。采用这样的布局,可以大大压缩字盘面积,所以本发明提出的字盘虽然仍为整字输入字盘,但它已不再是大字盘而属于中字盘了。

本发明提出的这种中字盘,盘面上制有标点符号的代表字符、运算符号的代表字符和各种图形符号的代表字符,制有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家梁,未经许家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5000000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