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恶性肿瘤固有荧光诊断仪在审
申请号: | 101985000000424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0424B | 公开(公告)日: | 1986-10-29 |
发明(设计)人: | 曾堃;朱九德;吴金荣;杨森;曹九如;虞震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承根;吴淑芳 |
地址: | 上海市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恶性肿瘤 固有 荧光 诊断仪 | ||
一种恶性肿瘤固有荧光诊断仪,属于医用诊断仪器。可快速、简便、正确、无损伤地诊断恶性肿瘤。紫外光由石英光导纤维传输到活体组织表面,激发其固有荧光,並由普通光导纤维接受和传输固有荧光,经光学和电路处理,显示记录光谱曲线,分析曲线是否存在恶性肿瘤特征峰即可确诊活体组织是否存在恶性肿瘤。也可用目测法观察活体组织固有荧光,根据其色泽诊断恶性肿瘤。可用于临床诊断体表及体内凡光导纤维可触及部位的恶性肿瘤,符合率达90%以上。
本发明属于医用诊断仪器。
在已有技术中,日本筑波大学蔡·承熹在《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杂志》Vol(26)8Aug1984的一篇论文“激光激发消化系统荧光光谱分析及荧光物质初探的研究”中,述及他使用波长为5145的氩离子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通过光导纤维照射被测离体标本,标本受激后产生的固有荧光反射入光信号处理系统,经处理后得到离体标本的固有荧光光谱,并且在显示记录系统上加以显示和记录,通过分析固有荧光光谱图来诊断标本是否存在恶性肿瘤,也可不用光信号处理系统和显示记录系统而直接用肉眼在垂直于离体标本表面的方向直接观察固有荧光的色泽以判断癌症的存在与否。蔡·承熹的诊断方法的符合率较低,例如,对于大肠癌只有30%的符合率,这是因为已有技术中氩离子激光器发射的蓝绿色可见光迭加在由它激发的离体标本的属于可见光波段的固有荧光光谱上,因此导致错误的实验结论,影响诊断的正确性,并且他的工作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仅作了离体标本的研究,还没有一台完整的恶性肿瘤诊断仪器以供活体组织临床诊断仪。
本发明旨在解决已有技术中这一问题,并克服光源能量弱从而诊断灵敏度低的缺点,特别是希望研制出一台能快速、简便、正确且无创伤地用于人体临床诊断各种肿瘤的仪器,以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本发明是对激发固有荧光的光源及光的传输系统作改进而完成的,其中,对光源系统的改进是选用波长为3000~4000的近紫外光源作为激发光源,激发光能量大大增加,并且光源的发射波长与恶性肿瘤组织的吸收峰值3400±200接近,故其灵敏度高,从而诊断符合率也就高,更为重要的是,光源发射的近紫外波段是不可见光,而光源激发的固有荧光是可见光,故由近紫外光源激发的固有荧光光谱为不与光源光谱相迭加的单纯的活体组织本身的特征光谱,所以采用近紫外光源的恶性肿瘤固有荧光诊断仪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很高。它能够诊断出粘膜或粘膜下层1~2mm厚度的恶性肿瘤,对于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此外,光的传输系统中,不仅采用了柔软的光导纤维传输激发光,并用光导纤维接受和传输活体组织上反射的固有荧光,因而,本仪器不仅能诊断人体体表的恶性肿瘤,而且还能诊断内窥镜能得到的人体体腔内部的恶性肿瘤以及在手述过程中暴露于视野内的恶性肿瘤,用以指导医师确定肿瘤的部位及范围。由于激发光是近紫外光,故传输激发光所采用的光导纤维必须是能适用于紫外光的石英光导纤维,本仪器中,用低损耗石英光导纤维传输激发光,至于接受并传输固有荧光的光导纤维,则可采用价格远低于石英光导纤维且易于加工的普通光导纤维,因为活体组织的固有荧光在可见光波段,另外为了增加接受面积,以增加接受到的荧光强度,在本仪器中使用的普通光导纤维采用多股形式。
此仪器由于快速、无损、操作简便,符合率高,可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普查。
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上海市肿瘤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等大家医院使用此仪器对406例各种恶性肿瘤患者作了验证,其符合率达90%以上。
图1是恶性肿瘤固有荧光诊断仪结构示意图。
图2是正常活体组织的固有荧光光谱图。
图3是存在恶性肿瘤的活体组织的固有荧光光谱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光源系统及光传输系统示意图。
下面是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用汞灯〔10〕及反光碗〔11〕固定在一个可调节支架〔12〕上,反光碗〔11〕将汞灯〔10〕发射的光通过调节支架〔12〕聚焦于4-12片每片厚度为1-2mm的迭加在一起的紫外光滤色片组〔13〕的中心,经过滤色片组〔13〕成为单色性极佳的3650的激发光与最佳工作波段3400±200甚为接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未经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5000000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模光纤双折射测量方法
- 下一篇:高分子共混物非硫化型胶管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