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轧机在审
申请号: | 101985000001137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1137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1-06 |
发明(设计)人: | 高木道正;梶原利幸;坂中孝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孙蜀宗;刘征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机 | ||
轧机,具有:上、下工作辊,垂直支承辊,水平辊,水平支承辊;特别还具有:一套水平辊和水平支承辊的支承机构、驱动限定支承机构位置的限定机构和为支承部件提供导向的导向机构。具有上述特点的轧机可以防止工作辊的任何水平变形,从而获得对产品的高精度的凸度控制和板形控制,同时也便于工作辊的置偏和更换。
本发明是一种带有小直径的工作辊以及支承和驱动工作辊用的支承辊的多辊轧机。
为了平稳地轧制极薄或很硬的材料而又符合节省轧机驱动能量的要求,推荐了这样一种轧机,它的工作辊辊径小,有弯辊机构,同时还配有轴向可调整的带弯辊机构的中间辊和支承辊,这样的轧机已经公知,例如美国专利说明书第4,369,646号(日本专利66307/1981)。
当小直径的工作辊用于象不锈钢那样硬而薄的材料的薄板轧制时,由于工作辊机械强度的限制,不能将驱动力矩直接传递给工作辊。对于这样的轧机,驱动力矩先传递给中间辊,再由它传递给工作辊来进行轧制。在这种情况下,中间辊的转动方向与小工作辊的转动方向相反由于中间辊与小工作辊之间的摩擦和工作辊与被轧材料之间的摩擦,小工作辊受到一个与轧制前进方向相反的水平力FH的作用。该水平力F有趋势使小工作辊发生沿轧机的轧件入口方向的水平变形,从而导致在轧件表面上出现一种称为“鱼骨痕”的痕迹,这使轧制产品的质量下降,同时也损坏了产品的形状。
曾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建议。比如从轧件的入口和出口两边来支承工作辊表面,以防止工作辊向轧件入口边变形。再如,从轧件的出口边支承工作辊,并在沿轴线适当选择的点上移动之,用这样的方法控制轧制产品的形状。
然而这些方法不能很好地、稳定地防止小工作辊的变形,而且不能令人满意地满足既可将硬的板材轧到较小的厚度又能节省能源的要求。
更具体地说,用水平辊从轧件的入口和出口两端支撑小工作辊的方法,公开在号码为4270377的美国专利说明书中(日本专利公开号是30390/1980)。这一方法中,水平支撑辊系分别由各自的支架支承,支架的位置可以靠转动调节螺丝来调整,这样的布置很不适于水平辊的快速定位。另外,由于在调整螺丝和支架之间存在间隙,小工作辊在其防止水平弯曲的位置上的精确定位也有困难。还有,这种方法不便于换辊,而换辊是轧机的基本操作。换工作辊时,在工作辊周围需要有一个操作空间,当使用水平支撑辊时,必须能够将它们从与工作辊相接触的位置迅速移开,以便提供这个操作空间。在上述方法的已知系统中,在水平支撑辊定位时,只有通过调节螺丝才能移动水平支撑辊,因此工作辊换辊时需要更多的劳动和时间,结果使轧机工作效率降低。在带有弯辊机构的轧辊轴承座与工作辊一起使用时,上述工作空间必须相当大,以便不仅能容纳从工作位置拉出的工作辊,而且还要容纳其尺寸比工作辊大得多的轧辊轴承座。就上述已知系统而言,因为缺乏这么大的工作空间,所以根本不可能更换与被一个大的轧辊轴承座携带的弯辊机构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辊。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轧机,它能有效地防止工作辊在轧制方向的弯曲,并能使工作辊迅速、准确的在预定偏置位置上定位,同时也能方便地更换工作辊。
为此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轧机具有:机架;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它们配合起来对辊子之间的金属进行轧制;支承辊,它们分别装在工作辊的上面和下工作辊的下面以垂直支承和驱动工作辊;水平辊,它们装在工作辊的侧面,以便从侧面沿轧制方向支承工作辊;水平支承辊,它们装在水平辊的侧面,支撑水平辊。特别是它具有:一套支承机构,在水平辊和水平支承辊的两端提供可转动支承;第一驱动机构,装在机架上与支承机构机械地连接,使支承机构能在沿轧制方向运动,并可在工作辊上沿轧制方向施加预定的压力;第二驱动机构,它装在机架上,用于驱动限位机构,限定支承机构的位置,即通过限位机构调节支承机构,使工作辊处于预定的偏置位置;导向机构,装在机架面对支承机构的表面上,为支承机构沿轧制方向的移动导向。
图1是本发明的六辊轧机的侧视图,它有一个小工作辊水平支承机构。
图2是沿图1Ⅱ-Ⅱ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六辊轧机的侧视图,但工作辊的水平支承机构已经移离工作辊。
图4是图1用Ⅵ标记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5000001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体混合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含烃进料流的加氢精制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