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直接法合成苯基氯硅烷在审
申请号: | 101985000002880 | 申请日: | 198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2880B | 公开(公告)日: | 1988-10-26 |
发明(设计)人: | 刘业成;钱大;赵鸣星;纪夕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一分院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接 合成 苯基 硅烷 | ||
本发明提供了应用新型催化体系--铜合金粉改进直接法合成苯基氯硅烷的方法。该合金粉粒度为5-100微米,组成除Cu外,尚含有数种金属助催化剂,这些助催化剂可选择Zn、Cd、Cd、Hg、Sn、Pb、Sb、Fe、Ni等,以Zn、Sn、Pb、Sb为好。用此合金粉与硅粉组成触体参与反应,苯基氯硅烷产率可达60-220克/公斤·小时,其中苯基三氯硅烷占85-95%,二苯二氯硅烷占5-15%,硅利用系数3-7公斤/公斤硅,氯苯利用系数1.0-1.3公斤/公斤氯苯。
本发明是关于直接法合成苯基氯硅烷的研究,是在以硅粉和氯苯为主要原料直接合成苯基氯硅烷中,应用新型催化体系-多元组分铜合金粉,与硅粉组成触体,以提高反应活性,延长触体反应寿命,改善工艺过程的方法。该催化体系的构成,是将数种金属助催化剂直接加入到金属铜中,熔融后加工成合金粉,使其具有特殊的、有别于其它类型催化体系的晶相结构和颗粒表面形态。这些金属助催化剂可选择Zn、Cd、Hg、Sn、Pb、Sb、Fe、Ni等金属,其中以Zn、Sn、Pb、Sb等组成的为最好。在组成的触体中,铜含量为10-60%,金属助催化剂的量分别被控制在0.01-5.0%范围内。铜合金粉的粒度在5-100微米。
直接法是工业上用于制备苯基氯硅烷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在加热(400-600℃)及催化剂存在下,使硅与氯苯反应的一个过程。实现这一反应过程,一般可在固定床、搅拌床、转炉、流化床等装置中进行。但是,关于这一反应的工艺过程,特别是催化体系方面的情况,文献上介绍得都不很充分,不很完全。
直接法合成苯基氯硅烷的主催化剂,主要是铜和银。因银价格昂贵,已基本不用。而助催化剂的种类却很多。例如,周期表中第Ⅱ副族元素Zn、Cd、Hg,第Ⅳ族元素Sn、Pb,第Ⅴ族元素P、As、Sb、Bi,第Ⅷ族元素Fe、Co、Ni,等等,以及上述一些元素的氯化物和氧化物。一种触体的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助催化剂的搭配、硅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等。
采用硅铜合金的粉末为触体时,反应活性和触体寿命均很差。这是由于在反应过程中,合金颗粒表面的硅原子首先被消耗掉,硅铜比例逐渐发生变化,固相传质速度很慢。于是,表面富集的铜粒子在高温下发生聚结,使颗粒内部的硅原子同氯苯分子的反应更加困难。因此,这种触体在工业上的应用已愈来愈少。
目前,工业上大都应用铜粉与硅粉组成的触体。如(Ger.2,308,805 1978)在φ50×500毫米搅拌床中,加500克触体,其中硅粉占75%,铜粉占20%,Zn占1%,草酸铁占4%(或铁的氧化物占0.5-2%)。于450℃通氯苯(流量50克/小时)反应24小时,得1141克冷凝产物。苯基氯硅烷(这里只包括苯基三氯硅烷和二苯基二氯硅烷-下同)在冷凝液中的含量为58%,苯基氯硅烷的产率为55.2克/公斤触体·小时,硅利用系数1.8克/克(苯基氯硅烷/硅),铜利用系数为6.6克/克(苯基氯硅烷/铜)。
又如(хим.дром.1977-12)在直径200毫米流化床及直径800毫米搅拌流化床中,采用由硅粉(粒度约50-100微米)、铜粉(粒度约3-60微米)、助催化剂ZnO和CdCl2等组成的触体进行反应。苯基氯硅烷的产率可达130-140克/公斤触体·小时。
使用硅粉-铜粉触体的主要优点在于可根据反应情况,随时调整触体中硅与铜的比例,使反应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而且,可以使用价格较便宜的铜粉。其缺点是,这种催化剂是近乎纯态的铜粉(有的在铜表面上搞成部分氧化膜),助催化剂均以粉末形式加进触体中。这样,在高温下,除部分铜原子及助催化剂原子参与硅晶体结构的形成以外,大量游离的单质铜的晶格将趋向有序化,原有的晶格缺陷、颗粒表面的不规则性(如棱角、孔洞结构等)必将慢慢变化,使表面愈来愈光滑。而且,小颗粒之间容易聚结成更大的颗粒。这些情况,正是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因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一分院,未经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一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5000002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步法合成聚碳酸酯的连续化(二)
- 下一篇:电磁流量计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