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裂褶菌的培养工艺及其利用在审
申请号: | 101985000003492 | 申请日: | 1985-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03454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兆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裂褶菌 培养 工艺 及其 利用 | ||
本发明属于担子菌类的培育及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裂褶菌菌丝体及裂褶多糖的得率。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将从腐木上经组织分离的裂褶菌南大843菌株经纯化后,用天然黄豆粉、葡萄糖或庶糖、酵母膏、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盐酸硫胺素作培养介质,进行发酵培养,得到含菌丝体及多糖较高的裂褶菌发酵液,并从发酵液中提取抗肿瘤、抗放升白、抗菌素增效剂、抗炎的裂褶多糖及用作调味品和食品强化剂的氨基酸。
本发明属于担子菌类的培育及利用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述担子菌类中的一种裂褶菌拉丁文学名Schizophyllum Commune Fr。南大843菌株1985年5月16日保藏于北京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 NO.0012。
在已有技术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用做纯种保藏的裂褶菌菌株,其母种培养介质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麦芽汁琼脂,最适温度24°-26℃,尚未应用于工业生产。国外日本“The Japanese Journal Antiobics”Vol.23(2):157-160页中报导。裂褶菌培养采用合成培养介质,即用化学成份已知的有机物或无机物配制培养介质,其成本高,菌丝体得率低(培养5天1升发酵液含1-5g菌丝体),多糖得率亦低。(培养5天1升发酵液含0.2-1g多糖)。
本发明的目的是用黄豆粉等做培养介质培养裂褶菌,提高菌丝体及裂褶多糖的得率,并从裂褶菌中提取抗肿瘤、抗放升白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生产抗菌素增效剂的裂褶多糖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裂褶菌从腐木上经组织分离获得纯菌株南大843,将其接种在PDA或麦芽汁固体斜面培养基上,温度24℃,生长7-10天,然后转管纯化,放入0°-2℃的冰箱中保存备用。液体发酵培养用天然黄豆粉等配制培养介质,其成份和配比是,1000ml培养介质含天然黄豆粉5-10g,葡萄糖或庶糖30-40g,酵母膏2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1g。培养介质还可用盐酸硫胺素做添加剂,每1000ml培养介质可增加0.01-10mg。250ml摇瓶装75-150ml培养介质,500ml摇瓶装150-250ml培养介质,采用往复式摇床,振荡速度80-130次/分,或旋转式摇床,振荡速度100-200转/分,培养温度24℃-26℃。在菌丝大量生长时,菌液由深变浅,由混浊逐渐变清。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还原糖、氨态氮、pH都逐渐降低,菌丝体重量不断增加,至第6天多糖含量最高,还原糖降到1%以下,氨态氮降到15%,pH下降到4.6-4.8,菌球的体积占发酵液总体积70%,此时可终止发酵,发酵周期为五天。
固体发酵培养用70-78%(重量)的甘庶渣(或木屑、山芋渣、棉子壳)、1%(重量)的庶糖或葡萄糖、20-28%(重量)的麸皮或米糠、1%(重量)的石膏或碳酸钙,加水拌匀、pH自然,装入菇瓶,在1.5kg/m2的压力下消毒1-2小时,冷却后,在无菌操作下试管斜面母种接种于菇瓶内,一管母种接种1-3瓶,培养温度22-26℃,20-30天菌丝体布满全瓶即可采收。
裂褶菌在液体发酵培养工艺下生长,每升发酵菌液中含3-5g裂褶多糖(Schizophyllan)(干重),含200-300g菌丝体(湿重);每100g菌丝体(湿重)含0.8-1g多糖,发酵液和菌丝体中氨基酸含量如下:
氨基酸名称 100ml发酵液中 100g菌丝体中氨
氨基酸含量 基酸含量(g)
(mg/ml) 2.33
天门冬氨酸 8.99 1.22
苏氨酸 3.94 1.29
丝氨酸 2.62 3.82
谷氨酸 11.0 1.13
甘氨酸 2.72 1.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5000003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回转传输多工位,多通道电信号的接点装置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的导线材料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