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个连续排出淤浆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101985000003617 | 申请日: | 1985-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3617B | 公开(公告)日: | 1987-03-11 |
发明(设计)人: | 浅沼正;大冈建男;内川进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宏;刘元金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个 连续 排出 方法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方法的改进,包括将特殊稀释剂的固体聚合物淤浆,连续地由一高压地区排出到一压力大致上是维持在大气压力的低压力区域,在这排出过程中,淤浆内的稀释剂和干燥了的聚合物会被分开。改进的地方是,通过变动加热封套数目和变动输入热管的烃类化合物的量,能够严格控制固体聚合物淤浆的排出量。
本发明在关于一个过程的改进,包括把用某种稀释剂稀释的固体聚合物淤浆,连续地由一高压区域(以下称作“第一区域”)排出到一压力大致维持在大气压力的低压区域(以下称作“第二区域”),在这排出过程中,淤浆内的稀释剂和干燥了的聚合物会被分开,其改进在于严格控制固体聚合物淤浆的排出量。
官方的公报,例如美国发明专利3,285,899、3,428,619和4,126,743号,已公开了一些连续提取淤浆中分散液体稀释剂内的固体聚合物之方法,淤浆至少含有一种在一般温度和压力下呈气态的碳氢化合物,同时,这过程也把稀释剂和固体聚合物分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发明专利4,126,743号所提出的方法,可不需要依靠任何机械装置来控制排出量,但控制范围却很广。即是说,这专利提出了一种控制淤浆排出量的过程,其方法是通过调整输进输热管道的加热蒸汽的热量,淤浆也会排进这输热管道内。这种过程的控制范围很广泛,但控制排出量的方法却绝对不是一个机械过程,因此,是适用于工业用途的最佳方法。
不过,实际上调整用作加热用途的蒸汽的热量,仍然有各种困难。换句话说,当控制蒸汽进入量通入在美国专利第4,126,743号中附图1所述的单独加热外套装置时,需要注入及排出大量的水蒸汽,才能控制加热量。这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利用蒸汽作为热源。因此在实际的工业规模的操作时,就需要在这系统上连接一些设备,以能将排出的水蒸汽重新使用。美国发明专利第4,126,743号附图3所示其方法的另一种方案,该发明把加热封套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控制加热的方法是改变被注入水蒸汽的加热封套的数目。该方案有效地使用了蒸汽,但却产生了一个难题,就是淤浆排出分量的变化呈非连续性的,因此不可能严格控制淤浆排出量。
在本发明的发明人的努力工作和研究之后,已找到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即要严格控制淤浆排出量,便要把加热封套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及改变注入蒸汽封套的数目,同时分别把液态烃或卤代烃注进加热管内,改变这些液体的用量,从而完成了本发明的方法。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连续排出淤浆的方法,方法是:
(a)把第一区域(维持在足够使稀释剂保留液相的压力)含固体聚合物微粒的淤浆,注入加热管。这加热管设备包括一条加热管,上面套上两上或两个以上可分隔的加热封套;稀释液包括最少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卤代碳化合物,它们在一般的温度和压力下,成气体状态;和
(b)接着,分离及回收这些大致上已干燥了的聚合物固体微粒和蒸发了的稀释液蒸汽,这过程是在维持大气压力的第二区域进行;其方法的特征在于用以下方法可以控制淤浆的排出量:
(1)改变被注进蒸汽加热封套的数目,并且
(2)改变分别被注入加热管内的液态碳氢化合物或卤代碳氢化合物的用量;而这些碳氢化合物或卤代碳氢化合物在一般温度和压力下呈气体状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严格控制排出量以连续排出含固体聚合物淤浆的方法,同时也能分离及回收那大致上已干燥了的固体聚合物微粒和蒸发稀释剂的蒸汽。
在本发明中形成淤浆的固态聚合物微粒,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1、聚氯乙烯或它们的共聚物。稀释液方面,可以有提到的液化气体,包括丙烷、丙烯、丁烷、丁烯、氯乙烯等等以及其混合物或同乙烯、氢等混合的液态混合物类似物质。上述稀释液也可另处含有一种高沸点,而在一般的温度和压力下成液状的稀释液,例如是戊烷、己烷、庚烷、苯或甲苯,其用量不超过20%(重量计)。
在本发明中,加热管的大小可以根据要处理的聚合物淤浆的排出流量、稀释液的种类、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压力及聚合物微粒的淤浆浓度等等而改变。但是为了扩大淤浆排出量的控制范围,输热管分别用较大内径的元件和较小内径的元件来制造,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后一种元件可安装在第一区域那边,这些不同直径的比例是1.2至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5000003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