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内燃机燃油计量系统在审
申请号: | 101985000007140 | 申请日: | 1985-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7140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8-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华;潘明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明道;陈国华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申民 |
地址: |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燃油 计量 系统 | ||
一种由定量柱塞泵、定压柱塞泵、液容装置、控制电路和显示装置组成的内燃机燃油计量系统,该系统以连续→断续→连续的方式向内燃机供电,并根据断续的次数和每次断续所代表的排油量计算出内燃机的耗油量。本发明具有计量精确、安装方便的优点,可通用于各种沸点燃油的内燃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燃油的计量系统,尤其是交通工具的内燃机油耗计量装置。
将内燃机作为驱动装置的水陆交通工具其运转中内燃机工作的稳定性是衡量内燃机效率的重要因素。了解内燃机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运转情况,掌握其工作效率,是保证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行的前提。为了掌握内燃机的效率,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功率计、计算总驾驶里程或使用时间及观察其排烟状况等等,并以此来推定内燃机是否要修理或更新。但这些测量方法测量精度低,而且还不能反映出内燃机在各种实际工作条件下的运转情况,如点火情况,油耗等等。为了正确掌握内燃机在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参数,以利于内燃机的技术管理,使内燃机处在最佳工作状况下运转,也有人提出了一些用于显示内燃机工作时的油耗参数的技术设想,如美国专利US4,079,623中提出的一种内燃机燃油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一个定量泵,其原理是定量泵每排出一次油就发出一个脉冲信号给计量显示电路;在该计量显示电路中代表每次排油量的脉冲信号被电平转换或累积计算后,通过显示器显示出内燃机的瞬时油耗或累积油耗。但是这种计量系统离实际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最大的缺点是因其定量泵排出的燃油是断续的,它虽然能测出排油量,但是由于其向内燃机的供油不连续,而影响内燃机的正常运行。
本发明的任务就是要提供一种经改进的不仅能计算内燃机的瞬时油耗和累积油耗,以用于节能考核管理的三次计量,还能连续向内燃机供油的内燃机燃油计量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如图1所示,相当于供油装置的定压柱塞泵、相当于容积测量装置的定量柱塞泵及容纳定量柱塞泵排出的燃油的液容装置依次串连在油箱与内燃机之间,此外,该系统还设有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控制装置(未图示)以及显示装置(未图示),该传感器馈出燃油排出等信号,控制装置籍此计算耗油量及控制系统的动作。
上述的定量柱塞泵设有带同轴单向阀的管状柱塞,在油箱和定量柱塞泵之间串有起供油作用的定压柱塞泵,它由管状柱塞筒和外边设置的电磁线圈构成,在该柱塞筒的一端置有单向进油阀,在另一端置有带中心通道的、用回位弹簧支承的管状柱塞,该管状柱塞和置于上述中心通道口的球体构成单向排油阀,当电磁线圈通、断电时,管状柱塞沿轴向运动将燃油吸入和排出。上述定量柱塞泵的出口以三通方式连接液容室和储能装置,液容室为一容纳燃油的腔体,其出口与发动机进油管相接,储能装置为一个其内含势能与容积伸缩成正比的容器,该容器的最小变形势能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向内燃机供油的压力势能,以便能利用自生的压力向内燃机连续供油。同时,在定量柱塞泵的排油下止点设置有能发出电信号反映泵油次数的磁力线圈,或在储能器的移位端设置能输出计量和控制信号的传感器,这样,控制电路根据上述信号控制定压泵、定量泵的工作,并由显示电路将油耗量输出。
在上述的定压柱塞泵和定量柱塞泵之间可以设置一个连接油槽,在该连接油槽的顶部设置一个其预定压力值可调的溢流阀,该溢流阀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油箱连接,以便使燃油表面夹杂有气化气体的燃油通过溢流阀从连接油槽排出。
上述的储能装置可以是一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其自由端封闭的波纹管。
对于要重复使用余油的内燃机,本发明如图2所示,可在内燃机和液容装置间设置一个回油管,将内燃机的余油馈回液容装置后再输向内燃机,使燃油容积测量装置排出的燃油能全部输向内燃机以保证测量的精确性。
本发明以连续-断续-连续的方式,并根据断继的次数和每次断续所代表的排油量计算出内燃机工作时的耗油量,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原理的方框图。
图2是可重复使用余油的本发明原理的方框图。
图3是体现本发明原理的第1实施例方框图。
图4是体现本发明原理的第2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5A,是图3的具体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明道;陈国华,未经潘明道;陈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5000007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棉摩擦材料无粉尘制造工艺
- 下一篇:从含砷烟尘中湿法提取白砷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