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镍基钎焊料在审
申请号: | 101986000000718 | 申请日: | 1986-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0718B | 公开(公告)日: | 1987-12-02 |
发明(设计)人: | 丁立平;姚风芝;郭育琴;韩大用;佟英荃 | 申请(专利权)人: |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学院***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钎焊 | ||
本发明系镍基钎焊料,主要适用于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零部件的钎焊和修补。其主要特征在于在Ni-Cr-Si-B-Co-Mo系镍基钎焊料的基础上,把B含量提高到与Co相应的含量,同时加入少量的Mo,使其该钎焊料既有良好的抗氧性和高温力学性能,又有优异的钎焊工艺性能,同时还具有适当的熔点。用该钎焊料钎焊和修补的零部件完全能满足900~950℃温度的工作条件。
本发明属于焊接材料领域。主要适用于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零部件的钎焊与修补,如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钎焊与修补。
用于高温下工作的钎焊料,不但要具有良好的钎焊工艺性能(如润湿性、流动性),而且还需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热强性和接合强度等,同时,还要有适当的熔点。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高温钎焊料有铜基高温钎焊料、金基钎焊料和镍基钎焊料。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镍基钎焊料。
在N.Lashko和S.Lashko所著的《BRAZING AND SOLDERING OF METALS》一书(1979年,莫斯科出版)中,介绍了一种Ni-Cr-Si-B-Co-Mo系镍基钎焊料。该钎焊料的化学成分为:10~14%Cr,4~6%Si,0.3~0.7%B,3~7%Fe,2~20%Co,5~20%Mo,余为Ni。
该钎焊料由于含有较高的Mo和Co,一方面使其钎焊缝具有较高的高温性能;但另一方面又使焊料的熔点提高,高达1200℃以上,钎焊温度需在1250℃以上,如果Mo含量达到上限20%,其熔点在1350℃左右,达到了大部分高温合金开始熔化的温度。如此高的钎焊温度,使得该钎焊料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十分有限,只有在十分例外的情况下才得以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较高的高温性能,又有良好钎焊工艺性能和熔点适中的,能在高温(900~950℃)下工作的钎焊料,以便满足一些在高温工作的零部件的钎焊和修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上述提及的Ni-Cr-Si-B-Co-Mo系镍基钎焊料的基础上,把B含量提高到与Co相应的含量,同时大大降低Mo含量,以期达到满意的效果。
传统观念认为,高B钎焊料中的B在钎焊时将会沿着晶界向母材扩散,造成扩散区的性能恶化,大大降低了母材高温使用性能。
本发明通过大量试验发现,在钎焊料中含有一定量的Co,对于相对应量的B,Co可以稳住B不向母材扩散,避免了母材性能的恶化。将B由0.3~0.7%提高到2.5~3.0%,可大幅度降低钎焊料的熔点,改善钎焊料的工艺性能,而钎焊缝的高温性能仍能保持较好的水平。随之,Mo含量由5~20%降至1.2~2.%,可进一步降低钎焊料的熔点,改善钎焊料的工艺性能;同时,可降低Si含量,由4~6%降至3~4%,改善钎焊缝的高温力学性能。相应量的Co、B、Mo的相互匹配,使本发明钎焊料的钎焊工艺性能好,熔点低,且能保持钎焊缝相当高的高温力学性能,以满足钎补高温零部件的要求。
根据上述方案,本发明镍基钎焊料的具体化学成分(重量%)为:9.5~11.5%Cr,3.0~4.0%Si,3.2~4.2%Fe,2.5~5.5%Co,2.5~3.0%B,1.2~2.0%Mo,余为Ni。
该钎焊料的生产工艺如下:首先用真空感应炉等冶炼坯料,铸成5~10公斤左右的锭,然后用机械方法破碎成粉末。也可直接用雾化法制取粉末。颗粒度为100目。
该钎焊料的熔化区间为1050~1080℃;润湿性良好,如在1090℃温度时,在流通的氩气中,其润湿角为40°;工艺性能良好,熔点适中,完全能满足高温零部件的钎焊和补焊。
采用本发明钎焊的高温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对焊接接头或补焊部分进行高温瞬时拉伸试验和持久试验,结果表明,800℃温度下的瞬时抗拉强度为σb800℃≥700公斤/毫米2,在975℃温度和20公斤/毫米2应力条件下,持续时间τ≥18小时。
根据所确定的成分范围,在10公斤真空感应炉上冶炼了7炉本发明钎焊料,其具体化学成分如表1。经机械粉碎后制成粉末。经试验表明,熔点适中,润湿性好,并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未经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6000000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配制稳定的丙酸铬(III)溶液的方法
- 下一篇:用叔胺自硫酸铝溶液中萃取除铁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