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提高55%镍—铁磁性合金性能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101986000001368 | 申请日: | 198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1368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7-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桂兰;刘慧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宪忠 |
地址: |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55 铁磁性 合金 性能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55%镍一铁磁性合金性能的工艺方法,即能使55%镍一铁磁性合金具有高的初始导磁率μo和低的剩磁Br的工艺方法。用本工艺方法获得的55%镍一铁磁性合金。作为电子工业材料,适宜于制造变压器磁芯、开关电源等器件,在电子、航空、仪表等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这种工艺方法,不需用特殊的工艺装备,设备普通化,易于推广使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55%镍-铁磁性合金性能的工艺方法,即使55%镍-铁磁性合金具有高的初始导磁率μo和低的剩磁Br的工艺方法。
当代,随着脉冲技术的发展,对单极脉冲变压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雷达已开始采用编码脉冲串进行调制,需用编码脉冲变压器。这种脉冲变压器要求编码脉冲串的群降小,恢复时间短。从而要求变压器的磁芯材料具有大的磁感应强度增量△B、低剩磁Br、高的脉冲导磁率μk和低的损耗。一般的高导磁合金,不能满足上述的要求。所以,研制单极脉冲变压器用的磁芯新材料是必要的。
目前,我国常用的恒导磁合金有:联邦德国的Pfeifer于一九六八年发明的含有镍-铁-钼的Permaxf合金(镍为65%,钼为2.5%,铁为余量)以及与此合金性能相近的,我国于一九七○年以来研制的1J66、1J67h合金(镍为65%,钼为2%,铁为余量)。这些合金中,镍的含量较高,大都在65%(重量)左右。以后,我国又研制出55%镍-铁磁性合金。但是,若提高这种磁性合金的性能,必须采用适宜的工艺方法,否则,其优异性能无法发挥。
本发明的任务,就是要寻求一种提高55%镍-铁磁性合金性能的工艺方法。运用这种工艺方法,能使55%镍-铁合金具有超常磁性(或称反常磁性),即它的初始导磁率μo和饱和磁感应Bs高,剩磁Br低。这种性能较好的满足单极脉冲变压器磁芯的性能要求。
本发明合金的成份,其中镍含量较常用的高导磁合金中的含量低;其含量和优先推荐的最佳成份含量(均系重量百分比)是:
成份 含量 最佳含量
镍 54.5~55.5 54~55
碳 0.020以下 0.015以下
0.007以下 0.005以下
铁 余量 余量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实现的:按上述成份配料后,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成钢锭,钢锭扒皮后,经过热锻和热轧成厚度为2至3毫米的带材,酸洗后,带材再用四辊至十二辊的轧机冷轧成0.1~0.05毫米的薄带材。本发明的特征是,采用了95%~98%的大的冷轧变形率。薄带经过电泳绝缘涂层后,即可绕制成欲制取的半成品,例如绕制成单极脉冲变压器中的环状磁芯。
然后,将本发明的合金薄带或其制成品,例如环状磁芯,放置于工业电炉内,在氢气保护下,进行1100~1200℃,保温2~4小时的高温退火。本发明的特征是,当合金制成品随炉温升到840~870℃时,要控制炉温的升温速度,直到选定的最终的退火温度1100~1200℃,优先推荐的升温速度是100~150℃/小时。这样能获得大而均匀的晶粒,易于形成{100}〈310〉的结晶织构,以便获得理想的磁性。
高温退火后,再在保护气氛下,于20奥斯特的施加磁场中,进行纵向磁场热处理。本发明的特征是,采用了与组织、性能相适应的纵向磁场热处理温度:600~700℃。在此温度下保温1小时,然后以40℃/小时的冷却速度冷到200℃以下,出炉。
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本发明的合金,在同样的厚度下,初始导磁率μo,比Permaxf、1J66和1J67h合金高2~3倍;脉冲导磁率μK高两倍;磁感应强度增量△B高出大约10%。
本发明的优点是,所涉及的合金中含镍量在54.5到55.5%(重量)。它不仅具有超常的磁性,而且含镍低。制成品的体积小,成本低,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它作为电子工业材料,在电子、航空、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等行业中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制成脉冲变压器的磁芯、开关电源等磁芯器件。这种工艺方法,不需用特殊的工艺装备,设备普通化,因此,成本低廉。
以下结合附图和一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工学院,未经东北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6000001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自动机械变速控制
- 下一篇:接点材料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