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等离子体显示板在审
申请号: | 101986000002316 | 申请日: | 1986-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03547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3-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哲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浙江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盛辉地;连寿金 |
地址: |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体 显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交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技术,其特征在于显示板四周封接处加工成具有一个方向朝外的用于充填密封材料的凹口显示板激励电极通过安置在密封层外的过渡电极与设置在显示板背面的电极引出端子相连接。过渡电极和电极引出端子均采用厚膜导电涂料或薄膜电极制成。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具有密封宽度小,密封性能好,电极引出不占周边面积和电极连接可靠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组装成高分辨率模块结构的大屏幕显示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交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通常的等离子体显示板是由两块互相平行的带有激励电极的玻璃基板组成,四周密封,中间充以放电气体,密封层夹于两块基板四周内侧平面中间。激励电极延伸到密封层外面的基板平面上与外部馈电导线相连,其典型结构如IBM J Pes Develop,1978年22卷6期所载“AC Gas Discharge Panels;Some General Considerations”一文所述,这种显示板密封层较宽,电极的引出区占据了显示板四周较大的区域,因此,难以拼装成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矩阵型大屏幕显示。本发明人在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10期所载“直观式大屏幕等离子体显示系统的设计”一文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采用了通过过渡电极将激励电极从背面引出的方法,使激励电极引出所占据的周边面积缩小。但过渡电极采用金属膜,具有一定厚度;电极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较差;密封方法未作根本改变,显示板容易产生慢性漏气。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辨率高、周边不发光区宽度小、密封性能好和电极连接可靠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结构剖面图。图中1-面板,2-底板,3-面板激励电极,4-底板激励电极,5-电介质层,6-放电气体层,7-隔条,8-密封凹口,9-周边密封层,10-电极引出端子,11-过渡电极,12-电极重叠区,13-绝缘保护层,14-排气管。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密封凹口结构剖面示意图,用来说明实施例1。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密封凹口结构剖面示意图,用来说明实施例2。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众所周知,常用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由面板〔1〕,底板〔2〕,面板〔1〕内侧布置有栅状激励电极〔3〕,底板〔2〕内侧布置有与面板〔1〕栅状激励电极〔3〕相垂直的栅状激励电极〔4〕,透明玻璃电介质层〔5〕,氖氩等混合气体层〔6〕和隔条〔7〕等组成。本发明在于面板〔1〕和底板〔2〕的外缘封接处开有一个方向朝外的密封凹口〔3〕。凹口的张角为30°-90°,从显示板边缘到凹口顶点的距离(即凹口深度)为0.5-2.5毫米。密封凹口〔8〕内充填密封材料。经烧结,形成周边密封层〔9〕。密封材料为低熔点玻璃。密封层〔9〕的宽度为0.5-2.5毫米。面板激励电极〔3〕延伸到面板〔1〕的端面上,底板激励电极〔4〕延伸到底板〔2〕的端面上。在底板〔2〕背面设置电极引出端子〔10〕。电极引出端子〔10〕最好设置在底板〔2〕背面的四周边缘处。过渡电极〔11〕安置在显示板密封区外的基板端面上,其一端分别与端面上的激励电极〔3〕或〔4〕的延伸部分重叠1-2毫米相接,其另一端分别与底板〔2〕背面的电极引出端子〔11〕相接。底板激励电极〔4〕也可直接延伸到底板〔2〕背面与电极引出端子〔10〕相接。过渡电极〔11〕采用厚膜导电涂料或薄膜电极制成。为了保护电极,在显示板的墙面复盖一层绝缘薄膜,形成一绝缘保护层〔13〕。其他部分的结构和已有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相同。
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同已有同类产品比较,具有下列优点:
1、显示板密封宽度小,电极引出不占周边位置,从而使显示板不发光区宽度缩减到3毫米以下,最小可达0.5毫米。
2、采用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可拼装成拼接区宽度仅为1-6毫米,分辨率高达100-500线/米的直观式矩阵型大屏幕显示。其显示面积可按用户需要扩展,生产维护方便,可显示各种文字、符号、表格和图形等信息。
3、显示板密封性能好,电极连接可靠,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大学,未经杭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6000002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合硅酸钙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环氧树脂组合物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